文章解析

xiǎo
shān

朝代:宋作者:谢枋得浏览量:3
rén
yán
shì
hǎi
mén
guān
hǎi
yǎn
hài
zhòng
guān
tiān
ǒu
rán
liú
zhù
jiāng
shān
yǒu
zhàng
kuáng
lán
jiān
yǒng
shì
zhuān
chǎng
wēi
chén
shì
nán
míng
dēng
fēng
zào
miǎo
guān
zhòu
xīn
kuān

译文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逐句剖析

"人言此是海门关":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

"海眼地涯骇众观":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天地偶然留砥柱":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

"江山有此障狂澜":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坚如勇士专场立":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

"危比孤臣末世难":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明天我要登上峰顶,

"渺观宇宙我心宽":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孤山》是宋代谢枋得创作的七言律诗。开篇展现小孤山所在之处如大海门户,周边海眼辽阔,景象令人惊骇,进而将小孤山比作天地偶然留存的中流砥柱,突出其在江山间的重要意义。又以巧妙笔触,赋予小孤山如猛士般坚毅、似孤臣般危困的特质,展现其复杂形象。最后诗人表明要登上峰顶,借此抒发以身许国的远大抱负与开阔胸怀。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借小孤山来表达诗人自身渴望挺身而出、报效国家的志向。首联渲染小孤山周边环境的惊险,为其出场蓄势;颔联从正面凸显小孤山的重要地位和雄伟气势;颈联细腻刻画小孤山的品格,兼具刚勇与孤危;尾联将小孤山与诗人志向融合,升华主题。此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巧妙融合,以小孤山为载体,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语言凝练,意象鲜明,生动展现小孤山形象的同时,深刻传达诗人的爱国热忱与担当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文学家

谢枋得(1226~1289),宋末元初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曾担任六部侍郎,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因出题指摘贾似道而被罢斥,后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屡拒元朝征召,终被拘至大都绝食而死。其诗以忠义见称,慷慨激烈,或沉痛苍凉。其文推尊欧、苏,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文体卑陋极矣”,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代表作品有《文章轨范》《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武夷山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描绘突出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照应诗题,展现小孤山的壮伟,整首诗借小孤山这一形象,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挺身而出报效国家的高远志向。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诗人将小孤山比作天地间偶然留存的砥柱,能为江山阻挡狂澜。表面写小孤山的雄伟与重要,实则借小孤山自比,含蓄表达自己愿如砥柱般,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首联“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人言”二字,以一种看似随意的叙述口吻,自然地引出人们对小孤山所处位置的普遍认知。上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孤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巧妙地比作“海门关”,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此处江水形势的险要与峻急,仿佛小孤山就是守护大海的关键关卡。下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海眼无涯”的景象,湍急的江流、无边无际的漩涡,如此惊心动魄的场景足以让众人观之而心生惊骇。这两句相互呼应,从侧面极力烘托出小孤山所处环境的极端凶险,也让读者对小孤山的独特地理位置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感受。颔联“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天地偶然”这四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深意,它表明小孤山这座傲然挺立在急流之中的山峰,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偶然杰作,是世间不可多得的存在。“砥柱”一词,巧妙运用了典故,将小孤山比作传说中屹立于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赋予了小孤山力挽狂澜、中流砥柱的重要意义。下句中的“江山”与“狂澜”,语义双关,既精准地对小孤山在地理上阻挡江流、抵御狂涛的实际作用进行了写实描绘,更深刻地揭示了小孤山在时代背景下所象征的那种能够抵御艰难、守护家国的精神意义。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此联精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孤山比作一位挺立在战场上的勇猛战士,其身姿坚毅,毫不畏惧敌人的进攻,生动地展现出小孤山那种坚不可摧、顽强不屈的品格。又将其比作一位身处末世、孤立无援的忠诚臣子,在艰难困苦的时局中,虽势单力薄却仍坚守立场,尽显其危困与无奈。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这一形象,深刻而细腻地传达出自己在明知抗元局势艰难、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却依然坚定信念、奋勇抗元、试图力挽狂澜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执着与悲壮。尾联“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造”在这里解释为“至、到”,此句以直白的方式直抒胸臆。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内心强烈的愿望,即想要在明日攀登至小孤山的顶峰,去尽情俯瞰那广袤无垠的宇宙。当站在山巅,视野开阔,心胸也随之豁然开朗。这一联作为全诗的总结之笔,将小孤山的雄伟与诗人自身的高远志向完美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山与人在精神层面的高度统一,深刻而有力地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这一形象,抒发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东轩》

下一篇:宋·程垓《满江红·水远山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