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
·
zhú
yǐng
yáo
hóng

朝代:宋作者:王诜浏览量:3
zhú
yǐng
yáo
hóng
xiàng
lán
zhà
jiǔ
xǐng
xīn
qíng
lǎn
zūn
qián
shuí
wèi
chàng
yáng
guān
hèn
tiān
yuǎn
nài
yún
chén
sàn
píng
lán
gān
dōng
fēng
lèi
yǎn
hǎi
táng
kāi
hòu
yàn
lái
shí
huáng
hūn
tíng
yuàn

译文

蜡烛的光影在摇曳闪烁,夜色已临近深沉的尽头,我刚刚从沉醉中清醒过来、心情疲惫又慵懒。我不禁回忆昨夜在送别的酒席上,我为他唱起的《阳关三叠》,而现在,他已离我远去,让我的离愁别恨追随他直到天涯。我深感无奈,往日欢愉已烟消云散。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迎着东风,泪水模糊了双眼。院中的海棠花开了,燕子也从南方归来,我却依然孤孤单单,伫立在黄昏庭院。

逐句剖析

"烛影摇红向夜阑":蜡烛的光影在摇曳闪烁,夜色已临近深沉的尽头,

# 夜阑:夜深。

"乍酒醒、":我刚刚从沉醉中清醒过来、

"心情懒":心情疲惫又慵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我不禁回忆昨夜在送别的酒席上,我为他唱起的《阳关三叠》,

# 《阳关》:送别之曲。,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离恨天涯远":而现在,他已离我远去,让我的离愁别恨追随他直到天涯。

"无奈云沉雨散":我深感无奈,往日欢愉已烟消云散。

# 云沉雨散:指男女欢别。

"凭阑干、":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

"东风泪眼":迎着东风,泪水模糊了双眼。

# 东风:春风。

"海棠开后":院中的海棠花开了,

"燕子来时":燕子也从南方归来,

"黄昏庭院":我却依然孤孤单单,伫立在黄昏庭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故人·烛影摇红》是北宋词人王诜的词作,词人以女子视角,细腻勾勒出宴别与别后相思的动人场景。上片聚焦宴会,生动展现席间种种情景,字里行间可见女子的心绪早已随故人远去;下片着重刻画别后相思,海棠绽放却无人共赏,双燕翩飞时庭院更显寂寥,尤其是黄昏时分,暮色沉沉,凄凉之感愈发浓重。全词语言工致华丽,情感表达委婉曲折,构思新颖独特,将女子对故人的深情眷恋与失恋后的怅惘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画家、诗文家

王诜(1037?~1104),北宋书画家、诗文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徙居开封(今属河南)。迎娶宋英宗之女蜀国公主,被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之职。官至定州观察使,封开国公,谥荣安。王诜博学多才,常与苏轼等交往,工诗善文,尤精画艺。其师法李成山水,笔意清润挺秀,亦擅青绿重色,兼写墨竹,学文同。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渔村小雪图》《瀛山图》等。其词语言清丽,情致缠绵,音调谐美,有词作《鹧鸪天·才子阴风度远关》《花心动·蜡梅》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通常情况下,抒情词的主人公多为词人自身,但唐宋时期存在不少代言体作品。宋词多为配合演唱而创作,且演唱者以女性居多。为追求演唱时的真实感,许多词人会从女性视角进行写景、状物与抒情。北宋词人王诜的《忆故人·烛影摇红》,便是此类代言体词作,词人以女子口吻抒发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代言体宋词,也是一首怀人抒情词。全词以痴情女子口吻,描绘了对故人的深切忆念,通过工丽婉曲的词句,表达出深情缱绻、感人至深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倒叙:“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并非按时间顺序直述,而是在抒情时自然带出饯别宴上唱《阳关》的回忆。这种倒叙方式使往事如真实思绪般浮现,比平铺直叙更生动,也让“酒醒”缘由与“离恨”之情紧密勾连,叙事更富层次感。用典:无奈云收雨散”一句,巧用“云雨”典故。典故原指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梦遇神女,神女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以“云雨”喻男女欢会。作者在此以“云收雨散”暗示欢会结束,彼此分离,将与故人曾经的相聚欢娱与如今的音讯杳然、孤独怅惘形成对比,冠以“无奈”二字,更添一层无奈与惆怅,生动地表达出对故人离去的惋惜与思念之情。借景抒情:“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三句,借“海棠”“燕子”“黄昏庭院”之景抒情。海棠凋零象征女子芳华易逝,归燕反衬故人不归,黄昏庭院营造凄清氛围,将伤春之情与念远之意融入景色,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象征:词中“海棠开后”象征女子芳华易逝,海棠凋零、春色将尽,暗示女子青春不再,美好时光匆匆流逝,增添了命运无常的悲叹;“燕子来时”以归燕象征期盼与等待,然而燕子归来,故人却未归,借归燕反衬女子对故人的思念与独守空闺的孤寂,将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具体物象含蓄表达,深化了词中伤春念远的主题。以景结情:“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以景语作结,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海棠开后”写花落春残,暗含女子芳华流逝的感伤;“燕子来时”以归燕反衬故人未归的惆怅;“黄昏庭院”营造出静谧而凄清的氛围。词人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绘这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画面,让读者从景中感受女子的伤春之情与对故人的思念,达到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艺术效果,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四句生动描绘了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烛影摇红”四字,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夜间洞房深处的静谧之态缓缓铺陈开来。彼时万籁俱寂,夜色深沉,女主人公从宿醉中悠悠转醒,朦胧醉眼所及之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蜡烛在寂静中摇曳着红色的光焰,光影明灭间,更衬得室内空荡而寂寥。“向夜阑”明确时间,点明此时已临近天晓,漫漫长夜即将过去。“夜阑”一词,既呼应了前文的寂静氛围,又暗含时光流逝之感。“乍酒醒”直白地交代了人物状态,而一个“懒”字堪称神来之笔,精准地刻画出她宿醉初醒后神思倦怠、意兴阑珊、失意落拓的模样。这种慵懒并非单纯的身体疲惫,更包含着精神上的空虚与怅惘,虽未直接言及“忆”,但回忆的情愫已如暗流般在字里行间隐隐涌动。“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两句,笔锋一转,将思绪自然地引向“忆”字。此处的倒叙手法别具匠心,并非平铺直叙地讲述往事,而是在人物抒情的过程中,将回忆如抽丝剥茧般缓缓带出,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真实,极具感染力。“尊前”点明饯别宴饮的场景,“谁为”二字饱含着无尽的幽怨与无奈。女主人公虽在宴会上唱起了《阳关》这一著名的离别之曲,但曲罢之后,心中满是懊悔与怨恨,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情绪。至于她怨怼的缘由,词人并未点明,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词句更显含蓄蕴藉,余味悠长,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与猜测。“离恨天涯远”紧承上句,进一步拓宽意境。一般写离情,常言“魂梦绕天涯”,此处词人却别出心裁,直接以“离恨”入词,打破常规,避免落入俗套。这一句不仅表明女主人公的思绪已追随故人远去,更将她内心深处浓烈的离情别绪毫无保留地展露于读者眼前,其情之深、意之切,令人动容。“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一句,词人巧妙运用典故,“云沉雨散”暗喻欢会结束,恋人从此分离,美好的时光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无奈”二字的前置,极大地增强了感情色彩,仿佛让人能够真切地听到这名不幸女子从心底发出的无奈叹息。从夜阑酒醒时的慵懒怅惘,到此时的倚阑远眺,时间跨度较大,却清晰地展现出女主人公在这段漫长时光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人。“凭阑干、东风泪眼”这一画面极具表现力,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身形单薄的女子,斜倚在阑干之上,眼神中饱含着离情别绪,盈盈泪眼中既有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又有分离后的哀怨与忧愁。“东风”二字,不仅点明了时节,更勾勒出她在特定氛围中苦苦盼望的神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韵味十足,尽显词人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以精妙的景语作结,堪称神来之笔。“海棠开后”,意味着春色将尽,花落春残,这一意象不仅象征着女子的芳华易逝,美好时光不再,更营造出一种凄美、哀婉的氛围,为全词增添了一抹悲凉的色彩。“燕子来时”,本是春日里充满生机的景象,但在此处,词人却以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激发和增添了女子的离思,使得她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愈发浓烈。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鸟,看似各自独立成景,然而紧接着的“黄昏庭院”一句,却如神奇的画笔,将这两幅画面巧妙地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意境之中。黄昏时分,庭院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色之中,静谧而冷清,花开花落、燕去燕来,都在这庭院中悄然上演,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词人以景结情,真正做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将女子内心深处的伤春之感和念远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回味与无尽的思索,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层层递进,从酒醒后的慵懒惆怅,到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再到最后的伤春念远,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含蓄的手法,将一位痴情女子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晋卿乐府,清丽幽远,工在江南诸贤季孟之间。

宋黄庭坚《宋词通论》

# 都尉忆故人作,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憾。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袁燮《桔槔》

下一篇:宋·李纲《病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