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zhù
·
·
zhī
huā
shī

朝代:宋作者:王义山浏览量:3
dāng
nián
céng
jìn
huá
lín
wàng
hóng
huáng
zhī
shēn
yǒu
chì
zhū
gōng
qín
shǒu
huā
kāi
jīn
huā
duān
míng
zhān
qiān
lín
zhōng
qīng
gèng
jié
cóng
zhī
tóng
shēng
xiàng
yuán
gòng
shòu
寿

译文

当年我曾经记得晋朝的华林园,远远望去那栀子花红黄相间,色彩浓郁。皇帝曾下诏让各个宫殿小心守护栀子花,它开花时花朵如同美玉,果实好似黄金。这种花的确叫做薝卜,在千佛林中显得更加清新洁净。由此可知帝母与佛一同降生,于是把栀子花移到慈元殿来供奉寿佛。

逐句剖析

"当年曾记晋华林":当年我曾经记得晋朝的华林园,

"望气红黄栀子深":远远望去那栀子花红黄相间,色彩浓郁。

"有敕诸宫勤守护":皇帝曾下诏让各个宫殿小心守护栀子花,

"花开如玉子如金":它开花时花朵如同美玉,果实好似黄金。

"此花端的名檐卜":这种花的确叫做薝卜,

"千佛林中清更洁":在千佛林中显得更加清新洁净。

"从知帝母佛同生":由此可知帝母与佛一同降生,

"移向慈元供寿佛":于是把栀子花移到慈元殿来供奉寿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母祝语·栀子花诗》是宋代诗人王义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回忆晋朝华林园的栀子花盛景。颔联描述栀子花受重视被守护,强调其花如玉、子如金的珍贵。颈联点明栀子花又名薝卜,突出其在千佛林中的高洁特质。尾联将栀子花与帝母、寿佛联系起来,把花移到慈元殿供奉寿佛,赋予了栀子花宗教和祝寿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化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文作家

王义山(1214~1287),元代诗文作家。字元高,号稼村,丰城(今属江西)人。景定进士,历永州司户,升通判瑞安军府事,入元后曾提举江西学事。其精《易》学,善词赋,诗多唱酬、离别之作。自言“吾闻诗之天,不在巧与新。纤秾寄淡泊,清峭寓简淳”。《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平弱之习,绝少警策”,称其为文“往往能自出新意”。著有《稼村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当年曾记晋华林,望气红黄栀子深。”​​这两句诗中“当年曾记”表明是对过去的回忆,“晋华林”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增添了历史感。“望气红黄栀子深”描绘了栀子花盛开时红黄相间的绚丽色彩,“深”字强调了色彩的浓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栀子花的艳丽之美。第三、四句:​​“有敕诸宫勤守护,花开如玉子如金。”​​上句“有敕诸宫勤守护”说明栀子花受到了高度重视,皇帝下诏让各个宫殿小心守护,体现了栀子花的珍贵。下句“花开如玉子如金”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栀子花比作美玉,果实比作黄金,进一步突出了栀子花的珍贵价值,给人以美好的感受。​​第五、六句:“此花端的名薝卜,千佛林中清更洁。”​​上句“此花端的名薝卜”点明了栀子花的别称,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下句“千佛林中清更洁”将栀子花置于千佛林的背景中,强调其在佛教文化中的纯洁和高雅,赋予了栀子花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后两句:“从知帝母佛同生,移向慈元供寿佛。”​​上句“从知帝母佛同生”将栀子花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认为它与帝母、佛一同降生,增添了神秘色彩。下句“移向慈元供寿佛”则表明把栀子花移到慈元殿供奉寿佛,体现了当时人们借栀子花表达祝寿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宗教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晓风》

下一篇:宋·刘克庄《老子出关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