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崔道融浏览量:1
huí
táng
jiǎo
sāo
qín
chén
fēi
gēng
suō
diào
wèi
xiá
qiū
tián
yǒu
wàng
cóng
lín
zuò
kàn
hēi
yún
xián
měng
pēn
qián
shān
qíng
jīng
yún
zài
tóu
shàng
què
shì
shān
qián
wǎn
zhào
míng

译文

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织,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逐句剖析

"回塘雨脚如缲丝":环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丝一般密织,

# 缲丝:一作缫丝。煮茧抽丝。唐李白《荆州歌》:“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野禽不起沉鱼飞":野禽因为雨势太大无法起飞,鱼儿却惊得在水面飞跃起来。

# 沈鱼:即沉鱼,潜藏水底的鱼。《大戴礼记·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耕蓑钓笠取未暇":耕种的人和垂钓者都来不及取蓑衣和斗笠,

# 未暇:谓没有时间顾及。汉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耕蓑:农夫的蓑衣。

"秋田有望从淋漓":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啊。

# 淋漓:沾湿或流滴貌。南朝梁范缜《拟〈招隐士〉》:“岌峨兮倾欹,飞泉兮激沫,散漫兮淋漓。”

"坐看黑云衔猛雨":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

# 衔:携带着。,坐看:犹行看,旋见。形容时间短暂。唐李白《古风》之二六:“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喷洒前山此独晴":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

"忽惊云雨在头上":忽然滚滚的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

"却是山前晚照明":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方青翠的山峰上,还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 晚照:夕阳的余晖。南朝宋武帝《七夕》诗之一:“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溪上遇雨二首》是唐代诗人崔道融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紧扣夏日雨势特点展开描摹,笔触灵动鲜活,将夏雨的瞬息变化写得形神毕肖。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自然物象的细微动态,于刹那间定格雨景的千姿百态,无论是雨势骤急时的滂沱之态,还是雨歇云收后的清新之象,均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构思巧妙灵动,用笔新颖跳脱,语言尖新别致,于尺幅之间把夏雨写得穷形尽相,快心露骨,深得夏雨之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崔道融(?~907?),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避唐末动乱,携母亲寓居永嘉,曾为永嘉令,累官右补阙。后又避乱入闽,依闽王王审知,为其上客。其诗作流传不多,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尤工五绝,诗语意精妙。辛文房评其绝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西施滩》。有《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诗意推断,这组诗当为夏日诗人行至山间溪边忽逢骤雨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份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绝句,也是写景诗。诗中紧扣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以“穷形尽相,快心露骨”之法,通过描绘前山与溪上两处雨景在时空上的变化,展现夏雨的奇特情致。不同于一般唐诗的含蓄,该诗直写夏雨之景,思路灵活,用笔鲜活,深得夏雨之趣。

2. 写作手法

拟人:“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诗中“衔”“喷”等字,将黑云赋予人的动作情态,如人在撒泼、顽皮,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力度与猛烈倾注之感。烘托:“忽惊云雨在头上”句写“遇雨”者的表情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从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对比:“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两句从“前山”与“溪上”两处着眼,双管齐下,写山前下雨溪上晴的景观;“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两句写大雨很到了身前,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写出了夏雨速疾,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沉鱼飞”起笔描绘池塘雨景,将雨脚比作缫丝,形象写出雨丝细长、连绵不断的形态。“野禽不起”,原本安静栖息的野禽因为这场雨没有飞起,而水中的鱼儿却受惊跃出水面,一动一静之间,将雨中池塘边的独特画面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两句写人们面对这场雨的反应。忙着劳作的人们来不及去拿蓑衣和斗笠,一个“未暇”体现出人们虽然没来得及避雨,但并不慌乱。“淋漓”既实写雨势充沛,又传达出人们对这场雨的期盼与欣喜,表现出人们对这场雨的喜爱与期盼,也流露出诗人对农事的关心。第二首“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两句描绘了一幅奇特的雨中景观。诗人坐在那里,看到黑色的浓云好像含着暴雨一般,向着前面的山峦倾泻而下,而自己所在的地方却依旧晴朗。“喷洒前山”与“此独晴”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前山暴雨倾盆,一边是自己所在之处晴朗依旧,生动的写出了夏雨分布不均、变化迅速的特点。“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两句在前面两句之上进一步展现天气的瞬息万变,刚刚还惊讶于云雨突然来到自己头顶,转眼间,却发现山前已经被傍晚的阳光照亮了。“忽惊”写出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意外与惊讶,短短两句,既有夏雨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还有“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都从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写出了夏雨速疾,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

4. 作品点评

在唐诗的创作传统里,写景往往与抒情紧密相连,多为抒情服务。即便是纯粹写景的诗作,也会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景语实为心境的映射;又或借用比兴手法,寄托深远情志。然而,《溪上遇雨二首》却有别于一般唐诗。此诗专咏夏日暴雨,既无深刻寓意可探寻,也并非作者心境的写照,纯粹是为描绘雨景而作。从自然现象中捕捉并玩味奇特情致,本是宋人在诗歌创作细节上的创新之举,南宋杨万里(号诚斋)尤擅此道。而《溪上遇雨二首》早于杨万里二三百年,已具“诚斋体”之风貌。从艺术手法来看,它既不符合唐诗常见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没有通常写景所用的虚实相生的笔法。这组诗的写法可用八个字尽概:穷形尽相,快心露骨。通篇思路敏捷灵活,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深得夏雨之趣。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下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