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近过社":春社刚过,田间便传来阵阵蛙鸣,
"农事忽已忙":转眼间,农事活动就忙碌起来。
"邻妇饷田归":邻家的妇人给在田里劳作的家人送完饭归来,
# 饷田:送饭给田里的农人。
"不见百花芳":顾不得欣赏一路上见到的百花。
# 芳:香。
晚唐诗人
崔道融(?~907?),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避唐末动乱,携母亲寓居永嘉,曾为永嘉令,累官右补阙。后又避乱入闽,依闽王王审知,为其上客。其诗作流传不多,风格或清新,或凝重,比较多样。尤工五绝,诗语意精妙。辛文房评其绝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其中一些作品较有社会意义,如《西施滩》。有《牧竖》一诗流传较广。
1. 分段赏析
首句“蛙声近过社”,诗人从听觉入手,以蛙声作为春天的信号。春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过后,气温回升,万物复苏,青蛙也开始活跃起来。那此起彼伏的蛙声,仿佛在宣告春天的蓬勃生机,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氛围。同时,“蛙声”也暗示着雨水充足,为即将到来的农事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事忽已忙”,一个“忽”字,生动地表现出时间的飞逝和农忙的突然到来。冬去春来,似乎只是转瞬之间,农民们便要投入到紧张的农事劳作中。这句诗简洁有力地概括了农忙时节的忙碌与紧张,让读者感受到农民们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的身影。后两句“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是全诗的精彩之处。诗人将视角聚焦到一位邻家妇人身上,她刚刚给在田间劳作的家人送完饭归来。在这百花盛开、芬芳四溢的春日里,她却“不见百花芳”。并非她对美好的春光视而不见,而是因为她的心思完全被繁重的农事占据。这一细节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农忙时节农民们的忙碌与艰辛,他们无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中。诗人通过这一细微的观察,含蓄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敬意,同时也批判了那些不劳而获、游手好闲的剥削阶级。
上一篇:唐·冯延巳《归自谣(其一)》
下一篇:唐·杜甫《催宗文树鸡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