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yuán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3
yàn
jiàn
qiān
mén
wàn
jīng
guò
běi
nán
lín
guān
míng
yǒu
kōng
tóng
sàn
rén

译文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逐句剖析

"厌见千门万户":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

# 厌见:饱见。一作“出入”。

"经过北里南邻":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 北里南邻:左思《咏史八首》其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南邻击钟磐,北里吹笙竽。”

"官府鸣珂有底":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

# 鸣珂:装饰精美的马,这里暗指追名逐禄者。,官府:一作“蹀躞”。

"崆峒散发何人":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 崆峒:指仙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园乐七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组六言诗中的第一首,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弃。诗的开篇“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直白地表达了对宫廷生活和世俗社交的厌倦。“官府鸣珂有底”一句,以“鸣珂”(达官贵人的马饰,借指官场)反问官场的意义,凸显出对官场追逐的质疑。“崆峒散发何人”则笔锋一转,以对崆峒山散发隐居之人的问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全诗运用对比(官场与隐逸生活的对比)、借代(“千门万户”代指宫廷,“鸣珂”代指官场)、反问(“官府鸣珂有底”)等手法,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王维以这首诗为组诗开篇,奠定了整个《田园乐》组诗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由精神追求的基调,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且富含禅意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田园乐七首》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退居蓝田辋川别业时所作。王维经历安史之乱后,对官场斗争与世俗纷扰产生厌倦,逐渐转向佛禅与自然寻求精神寄托。他先隐居终南山,后得宋之问旧宅于辋川,在此过着“浮舟往来,弹琴赋诗”的闲适生活,并每日焚香独坐、禅诵修行。这组诗正是其隐逸生活的写照,通过“官府鸣珂”与“崆峒散发”的对比,表达对官场虚华的摒弃与对自然自由的向往。诗中“千门万户”暗指宫廷束缚,“散发”意象则象征超脱世俗的隐逸理想,体现了王维后期“诗中有画”且富含禅意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在乱世中追求心灵安宁的精神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六言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繁华的厌倦、对世俗生活的批判,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借日常的生活场景和想象,深婉委曲地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千门万户”“官府鸣珂”所代表的繁华喧嚣的官场生活,与“崆峒散发”所象征的自由闲适的隐逸生活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两种生活的不同态度。反问:“官府鸣珂有底”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表达出诗人对官场追名逐利行为的质疑和否定,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借代:“千门万户”代指宫廷,形象地描绘出宫廷建筑的宏伟与繁杂,暗示宫廷生活的拘束;“鸣珂”代指官场的达官贵人,以马饰借代官场人物,简洁地表达出官场的特征。

3. 分段赏析

《田园乐七首(其一)》首句“厌见千门万户”,一个“厌”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厌烦,“千门万户”生动地描绘出宫廷建筑的宏大与复杂,暗示宫廷生活的繁琐与拘束;“经过北里南邻”进一步补充说明,诗人对世俗间的社交往来也感到疲惫,不愿再周旋其中。“官府鸣珂有底”以反问的形式,对官场中达官贵人的行为进行反思,“鸣珂”这一细节突出了官场的虚荣与喧嚣,“有底”即“有何”,质疑官场追逐的意义。“崆峒散发何人”则由对官场的批判转向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崆峒”是传说中高人隐居的地方,“散发”代表着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诗人通过对崆峒山隐居之人的问询,表达了自己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情感转变和巧妙的手法运用,完整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

下一篇:唐·李约《观祈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