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àng
·
·
shēn
gōng

朝代:宋作者:陈普浏览量:3
piàn
yán
chí
yòu
dāng
nián
zài
chǔ
shí
shù
lún
bào
xiào
zhì
jīn
tiān
yíng
shī

译文

与君主意见不合,离开为什么这么迟缓,又如同当年在楚国的时候。受到束帛蒲轮的厚礼征召却没有做出报效朝廷的事,到现在天子都不再以隆重之礼迎接老师。

逐句剖析

"片言不合去何迟":与君主意见不合,离开为什么这么迟缓,

"又似当年在楚时":又如同当年在楚国的时候。

"束帛蒲轮无报效":受到束帛蒲轮的厚礼征召却没有做出报效朝廷的事,

"至今天子不迎师":到现在天子都不再以隆重之礼迎接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上·申公》是宋元明初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围绕西汉经学家申公展开咏叹。前两句以疑问的方式提及申公因言语不合而离开的情况,将其与当年在楚国的经历相类比,暗示申公在不同情境下都有着相似的遭遇。后两句指出君主虽用优厚的礼遇征召申公,但申公却未能有所报效,导致天子最终也不再迎接他。整首诗通过对申公事迹的描述,反映了贤才不被重用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

陈普(1244~1315),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字尚德,居石堂山,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福建宁德(今属福建)人。师承韩翼甫,为朱熹三传弟子。入元隐居授徒,屡次被辟为州教授却不赴任,四方从学者数百人,曾受聘于云庄书院,晚居莆中。其诗闲淡疏远,饶有情致。代表作品有《答友人》《秋日即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片言不合去何迟,又似当年在楚时”,开篇以疑问的语气,描述申公因言语不合而离开的情况,“去何迟”表现出一种疑惑和不解,同时将其与当年在楚国的经历相类比,暗示申公在不同环境下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束帛蒲轮无报效,至今天子不迎师”,进一步阐述申公的遭遇。君主用束帛和蒲轮这样隆重的礼遇征召他,然而他却未能有所报效,最终导致天子不再迎接他。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地反映了贤才不被重用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惋惜和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白玉蟾《草庐》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申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