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头蜗角总虚名":世间功名如同蝇头蜗角般皆是虚妄空名,
"公擅儒林一老成":您在儒林之中独树一帜,是德高望重的老成之士。
"四德兼全空翠袖":仁、义、礼、智四德兼备,身处空寂山林仍品格高洁,
"一丘何暇问苍生":隐居丘壑之间,哪有闲暇去追逐尘世的浮名俗务。
"书窗掩月鸡同梦":书房的窗扉映着月光,您与晨鸡同梦,勤奋治学,
"琴室临溪鱼识声":琴室临傍溪水,连游鱼似乎都能识得您的琴声韵律。
"可惜哲人今已矣":可惜智慧卓越的您如今已离我们而去,
"尚存畏敬尽堪刑":但世人对您的敬畏与尊敬足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
陈普(1244~1315),宋末元初理学家、文学家。字尚德,居石堂山,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福建宁德(今属福建)人。师承韩翼甫,为朱熹三传弟子。入元隐居授徒,屡次被辟为州教授却不赴任,四方从学者数百人,曾受聘于云庄书院,晚居莆中。其诗闲淡疏远,饶有情致。代表作品有《答友人》《秋日即事》。
1. 分段赏析
“蝇头蜗角总虚名”是开篇议论,以“蝇头蜗角”比喻世间功名如微末琐事,暗含对浮名的淡泊态度。此句以哲理性的慨叹奠定全诗基调,既否定世俗功名的价值,又为后文凸显逝者的德行成就作反衬,语言简练而富含思辨意味。“公擅儒林一老成”转入对逝者的直接评价。“擅”字彰显逝者在儒林的卓越地位,“老成”一词则概括其学识渊博、德行稳重的形象,与首联“虚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在学界的声望实至名归,简洁的表述中饱含敬仰之情。“四德兼全空翠袖”承前赞颂逝者德行。“四德”(儒家常指仁、义、礼、智)称其品德完备,“空翠袖”化用杜甫“天寒翠袖薄”典故,以空寂山林中的清修形象,喻指逝者超脱世俗的高洁品格,虚实结合间,既见其才德兼备,又显其淡泊风骨。“一丘何暇问苍生”进一步刻画逝者的人生选择。“一丘”代指隐居生涯,“何暇问苍生”非指不关心世事,而是强调其专注于修身治学,无暇追逐世俗功名。此句以反问语气强化其遗世独立的志趣,与首联“虚名”呼应,暗含对其坚守自我的推崇。“书窗掩月鸡同梦”转向生活场景的描绘。月光映照书窗,诗人以“掩月”写夜读之景,“鸡同梦”化用祖逖“闻鸡起舞”典故,既表现逝者勤奋治学的态度,又以“梦”字增添清幽氛围,暗示其与诗书为伴、心无旁骛的精神世界。“琴室临溪鱼识声”继续铺陈雅趣。琴室临溪而设,琴声悠扬连游鱼亦似能识得,化用“伯牙鼓琴,游鱼出听”的传说,以夸张手法表现逝者琴艺高超及与自然相融的境界。“鱼识声”三字虚实相生,既写环境之静,亦衬其志趣之雅。“可惜哲人今已矣”直抒哀挽之情。“哲人”称逝者为智慧卓越之人,“今已矣”三字短促沉痛,将对逝者离世的惋惜之情倾泻而出,打破前文的含蓄基调,形成情感的强烈转折,尽显挽诗的悲痛主旨。“尚存畏敬尽堪刑”收束全诗。“畏敬”指世人对逝者德行的敬畏与尊崇,“堪刑”意为足以为典范。此句以逝者虽逝而德范长存作结,既表达对其遗风的追慕,又以“畏敬”二字收束全篇情感,使哀挽中蕴含庄重的敬意,余韵悠长而发人深省。
上一篇:宋·史安叔《晓亭》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支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