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duān
zhōu
jùn
zhāi

朝代:宋作者:包拯浏览量:2
qīng
xīn
wéi
zhì
běn
zhí
dào
shì
shēn
móu
xiù
gàn
zhōng
chéng
dòng
jīng
gāng
zuò
gōu
cāng
chōng
shǔ
què
cǎo
jìn
chóu
shǐ
yǒu
xùn
lái
zhě
xiū

译文

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仓廪丰实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逐句剖析

"清心为治本":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

"直道是身谋":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 直道:正直之道。

"秀干终成栋":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

# 栋: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秀干终成:《舆地纪胜》卷四五作直干终为。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

"精钢不作钩":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 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精:《舆地纪胜》作衠。

"仓充鼠雀喜":仓廪丰实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

# 鼠雀:指贪官污吏。,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

"草尽兔狐愁":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史册有遗训":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

# 史册:《粤东金石略》卷九作注牒。

"毋贻来者羞":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 来者:后人。,贻:留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端州郡斋壁》是宋代包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展现包拯为官品格与操守。首联阐述为人处世准则;颔联深化“直”这一处世之道;颈联描绘除暴安良的作为;尾联表达借鉴历史,坚守原则,不遗笑于后人的决心。全诗言辞刚正,情感真挚,激励后世,也让虚伪之徒自惭形秽。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书端州郡斋壁》是宋代包拯所作,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赴任端州知州。彼时端州盛产端砚且为贡品,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之便,向砚工超额索取数十倍以谋私利。包拯到任后,明确限定仅按进贡所需数额上交,自己更是清正廉洁,未带走一方砚台。端砚之事引发包拯诸多感触,促使他创作诗篇,以表达自身刚正不阿,以及对贪腐官员的强烈憎恶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言志诗。诗歌体现了包拯为官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品格,以及坚守原则、不遗笑于后人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比喻:“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以“秀干”喻刚直人才,终将成栋梁;以“精钢”自比,言其宁折不弯,不随俗妥协,生动展现刚正品格。

3. 分段赏析

首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是全诗的核心。“清心”指清廉无私,“直道”意为刚直不阿,作者开篇点明治理世事以清廉为根本,为人处世以正直为准则,将自身的为官之道与人生信条和盘托出,为整首诗奠定了清正刚直的基调,简洁有力地展现出包拯对自身品德修养与为官准则的严格要求。颔联“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进一步阐释“直”的内涵。作者以“秀干”比喻笔直挺拔的树干,指出其终将成为栋梁之材;以“精钢”自比,表明纯正坚韧的钢材宁折不弯,不会被外力折服,打造成弯曲的钩子。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品质具象化,既展现出包拯对自身正直品格的自勉自励,也透露出他对自身操守的高度自信,词句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描绘除暴安良的深意。前句写粮仓充盈时鼠雀肆意欢腾,先“纵”出贪官污吏、害民之徒得势时的猖獗之态;后句写草木尽除时兔狐无处藏身而发愁,再“擒”住铲除这些恶势力后的结果。诗人以“鼠雀”“兔狐”喻指危害百姓的奸邪之人,指出拆除他们赖以生存和作恶的条件(即“草尽”),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安定,展现出包拯对治理社会弊病的深刻思考与坚定决心。尾联“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表达包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坚守原则的决心。他深知史册中留存着前人的治国理政经验与道德训诫,因此决心从中汲取教训,时刻警醒自己,绝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这两句诗言简意赅,虽未直言追求流芳千古,但字里行间暗含包拯希望以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形象载入史册,体现出他对自身历史使命的清醒认知与崇高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首题壁诗,堪称包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诗歌风格庄重刚劲,行文严谨规整,语言简洁直白,读来铿锵有力,字里行间尽显浩然正气与坦荡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流传下来的包拯的诗,仅此一首,“吉光片羽”,却与他的性格相吻合。全诗的要旨即是谋直道而去贪欲。

不详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急就章》

下一篇:宋·程颢《郊行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