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凉风起":秋夜凉风阵阵吹来,
"清气荡暄浊":清凉的风洗净了空气中的潮热污浊。
# 清气荡暄浊:清爽之气荡除地面的潮热霉烂的气味。荡暄浊:涤荡炎热混浊的空气。暄浊:指夏季由于闷热潮湿而滋生的霉烂气味。荡:涤荡。暄:温暖。
"蜻蛚吟阶下":蟋蟀在台阶下鸣叫,
# 蜻蛚:虫名,蟋蟀之一种。
"飞蛾拂明烛":飞蛾扑向点燃的蜡烛。
# 拂明烛:扑向烛光。,飞蛾:虫名,见灯火即飞扑,俗称“灯蛾”。
"君子从远役":丈夫远在他乡服役,
# 从远役:远出行役。,君子:古人称社会中上层人物为君子,这里指诗中男主人,指所思念的人。
"佳人守茕独":妻子独守空房深感孤独。
# 守茕独:独守空闺。茕独:孤独。,佳人:诗人代思妇自称之词。
"离居几何时":分居的日子究竟还会有多久,
# 几何时:多少时间。,离居:离别而居。
"钻燧忽改木":季节忽又更换钻火已改木。
# 忽改木:季节变换疾速。这两句是说和丈夫分别之后,季节数经改变,时间已经很久了。改木:古时钻燧,季节变了,取火之木也要改换。,钻燧:钻木取火。燧,取火所用之木,古时钻木取火,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木。《邹子》说:“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房栊无行迹":房舍之中早已没有了他的足迹,
# 无行迹:没有丈夫的影迹。,房栊:房舍。栊,窗户。
"庭草萋以绿":庭院中杂草丛生一片青绿。
# 萋以绿:茂盛而且碧绿。以:一作“已”。,庭草:庭院的草。
"青苔依空墙":青苔沿着空墙往上长,
# 依空墙:沿空墙而生。
"蜘蛛网四屋":蜘蛛网在房屋四周遍布。
# 网四屋:在屋子四周结网。
"感物多所怀":有感于物候多所怀思,
# 感物多所怀:物:指上文所写景物。感物所怀:触目伤怀。
"沉忧结心曲":深深的忧愁郁积心头难消除。
# 结心曲:心中忧思郁结。心曲:心之深处,犹心窝。,沉忧:深沉的忧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心理刻画,表现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独守空闺的孤寂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四句以"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开篇,通过触觉与嗅觉的通感转换,勾勒出季节更迭的物理特征。"凉风"与"暄浊"的对比,既暗示暑热消退的客观规律,又暗含内心郁结的消解过程。蟋蟀阶前低鸣的听觉意象与飞蛾扑火的视觉意象形成空间呼应,前者以有声衬寂,后者以动态显静,共同构建出空寂清冷的秋夜图景。这种"外景—内情"的双重映射手法,为后续情感抒发奠定基调。"君子从远役"至"钻燧忽改木"四句,实现由景入情的叙事转折。"君子"与"佳人"的称谓对举,既体现汉魏诗歌的代言体特征,又暗含身份差异带来的空间阻隔。"离居几何时"的设问句式,将抽象的时间感知具象化为"钻燧改木"的节气更迭,通过钻取火种木材的周期性变化,暗示相思绵延的时长维度。这种以自然物候印证心理时间的写法,继承《诗经》"今我不乐,日月其除"的时空意识而有所创新。"房栊无行迹"至"蜘蛛网四屋"四句,采用蒙太奇式的空间切换技法。镜头从空寂的居室(房栊)移向荒芜的庭院(庭草),再聚焦于斑驳的墙壁(青苔),最终定格在蛛网密布的屋角(蜘蛛网),形成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视觉动线。这种空间布局暗合人类"寻踪—怅望—自伤"的心理轨迹,吴淇所谓"抉情三昧"正体现在此。其中"萋以绿"的草色与"依空墙"的苔痕构成冷色调的视觉群像,与李白"寒山一带伤心碧"异曲同工,通过色彩心理学强化情感浓度。“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以眼前秋景收束全篇,庭草萋萋、青苔空墙等萧瑟物象触目成愁,呼应《文心雕龙·物色》“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的物我感应观。秋色浸染的衰颓景象与故物寂寥的视觉触感,持续唤醒女子对远行人的牵挂,使相思之情如蛛网般在心底层层缠绕,最终凝结成难以排遣的沉郁忧思。这种由实景触发、经物象传导、向内心沉淀的情感流动,完整呈现了“物—情”互动的抒情脉络。
3. 作品点评
张协的《杂诗·秋夜凉风起》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交织,展现了思妇独守空闺的孤寂与思念。诗中“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以虫鸣与烛影的视听意象,暗含时光流逝与内心的焦灼;“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则借荒疏的物象,具象化空闺的寂寥与时光的凝滞,较之《古诗十九首》的直抒胸臆更显含蓄。全诗结构严谨,以秋风清气起兴,穿插“钻燧忽改木”的时光隐喻,再以“沉忧结心曲”收束,情感由景入情层层递进。语言锤炼尤为突出,“清气荡暄浊”中“荡”字双关物理的清风与心理的愁绪消解,“结心曲”则以具象化的“结”字凝练忧思的沉重。声韵上全诗一韵到底,平仄错落,与“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等对仗句式呼应,虽未严守骈偶,却显露对形式美的自觉追求。此诗既承汉魏古诗的比兴传统,又以意象的精致化、结构的精密化推动五言诗形式的发展,体现晋代文人诗从古直向词采的转型,为后世律诗的声律与章法提供了实践基础。
上一篇:魏晋·袁宏《采菊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当来日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