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汝水抱城根":茫茫的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
# 汝水抱城根: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故蔡州亦称悬瓠城。,茫茫:《诗人玉屑》卷一八作沄沄。
"野色偷春入烧痕":田野发青,淹没了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
# 烧痕:指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偷春:谓偷春色而先发青。,野色:田野之色。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千点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
# 湘妃枝上泪:指传说中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据张华《博物志》载,舜南巡,驾崩于苍梧,二妃奔葬,哭帝极哀,泪染湘竹,竹为之斑。妃死后为湘水神,染泪的斑竹亦名湘妃竹。湘妃:指帝尧之二女,舜之二妃。。
"一声杜宇水边魂":一声死后化为杜鹃的杜宇的哀鸣。
# 杜宇:相传为古蜀帝名,死后其魂魄化为杜鹃,呜声悲苦,啼血乃止。
"遥怜鸿隙陂穿路":对鸿隙陂的涨溢为害而感到怜惜,
# 穿路:这里指陂水溃溢为害。,鸿隙陂:一作鸿池陂、鸿却陂,故址在河南汝南县治东南,跨汝河,容纳淮北诸水,滋润州郡沃土,然亦涨溢为害。
"尚想元和贼负恩":还在想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蔡州而反叛的事情。
# 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蔡州而反叛,曾擅改汝水故道,为害百姓,后为李想所讨灭。事见《新唐书·李想传》。
"粉堞女墙都已尽":城墙都已经化为灰烬,
# 都已尽:《诗人玉屑》作朱桓都过了。,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也称女儿墙。
"恍如陶侃梦天门":仿佛东晋大臣陶侃,后来成为了八州都督。
# 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楼咏怀、借古讽今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汝南灾后景象,回顾汉、唐历史事件,既展现了人民灾后重建的辛劳与水患造成的苦难,又指斥历史上祸乱朝纲之人的行径,同时对太守向宗回寄予治理期望,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以及希望地方得到有效治理的愿景。
2. 写作手法
用典:“千点湘妃枝上泪”巧用“湘妃泪”典故,典故原意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追寻至南方,悲痛哭泣,泪水洒在竹子上,留下斑斑泪痕,竹子遂成斑竹。在诗中,作者以“千点湘妃枝上泪”来描绘眼前之景,借湘妃泪洒竹子的哀怨典故,渲染出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借湘妃的哀伤之情,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以古事之悲映衬现实情境中的忧思。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是对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生活的真切描绘。汝水汹涌,似怀抱着城池奔腾不息,火种田中,那旧有的烧痕之上新绿初绽。这般景象,仿佛在宣告:春色悄然降临人间,人们正全力以赴,为重塑生活而拼搏奋进。三四句将眼前景致与灾时记忆紧密相连。“湘妃泪”“杜宇魂”,借虞舜二妃泪洒斑竹、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真切喻示着灾区人民家破人亡,含泪招魂的悲惨情状。诗人目之所及的修竹倩影,耳之所闻的子规啼鸣,都深深唤起他对灾民的悲悯之心。那无数血泪洒落,那一声声子规哀号,汝南百姓遭洪灾肆虐、流离失所的凄惨画面,犹如就在眼前。五六句回溯水灾的历史根源。遥想汉代、唐代,便已埋下隐患祸端。前句提及西汉末年,翟方进身为丞相,奏请废除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自此水失归处,祸患频仍。下句则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盘踞蔡州等地,公然抗衡李唐王朝,擅自改道汝水。虽最终为李愬平定,却遗祸至今。忆起这些过往,怎不令诗人悲愤哀伤。结尾两句,城堞倾颓破败,诗人殷切祈愿太守能加以修缮整治。他以陶侃比向宗回,衷心期望其能如陶侃般,为稳固赵宋王朝尽心竭力。
# 组诗描述蔡州的地理、历史概况,表现了作者关怀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是秦观七律中的两首名作。
不详四川大学教授陶道恕《古诗探艺》
上一篇:宋·秦观《醉蓬莱·见扬州独有》
下一篇:宋·秦观《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