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duō
líng
·
·
qiū
yǒu
gǎn

朝代:宋作者:陈允平浏览量:3
xiū
cǎi
róng
qiū
jiāng
yān
shuǐ
kōng
dài
xié
yáng
piàn
zhēng
hóng
鸿
dùn
xián
chóu
dùn
chù
dōu
zhù
zài
liǎng
méi
fēng
xīn
shì
hóng
huà
qiáo
liú
shuǐ
dōng
duàn
cháng
rén
nài
qiū
nóng
huí
shǒu
céng
lóu
guī
lǎn
zǎo
xīn
yuè
guà
tóng

译文

不要去采芙蓉花,秋天的江面烟水空漾。夕阳下,一群大雁正在回家。想把心中的闲愁安顿好,却安顿不好,全都堆在紧锁的眉峰上。满腹的心事写在红叶上。让它随着流水飘向冬。人越伤心。秋意越浓。回望高楼,迟迟才回去,一轮新月早早、挂在梧桐上。

逐句剖析

"休去采芙蓉":不要去采芙蓉花,

# 芙蓉:指荷花。

"秋江烟水空":秋天的江面烟水空漾。

"带斜阳、":夕阳下,

"一片征鸿":一群大雁正在回家。

"欲顿闲愁无顿处":想把心中的闲愁安顿好,却安顿不好,

# 顿:安置。

"都著在两眉峰":全都堆在紧锁的眉峰上。

# 都著在:放置在。

"心事寄题红":满腹的心事写在红叶上。

"画桥流水东":让它随着流水飘向冬。

"断肠人、":人越伤心。

"无奈秋浓":秋意越浓。

# 秋浓:指的是深秋。

"回首层楼归去懒":回望高楼,迟迟才回去,

# 层楼:高楼。

"早新月、":一轮新月早早、

"挂梧桐":挂在梧桐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多令・秋暮有感》是南宋词人陈允平的一首词。上片起笔劝人莫采莲,顺势引出秋江烟水的愁人景致,层层传递出女子对远方人的思念。下片“心事”二字,实为上片“闲愁”的具体注脚,结句以黄昏之景收束,烘托出一片迷茫怅惘的无奈之绪。全词清疏骚雅而不失婉丽,借秋日怀人场景,寄寓绵长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诗人、词人

陈允平(1220?~1295?),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宋末曾任沿海制置司参议,入元后隐居不仕。其诗多写景,诗风典雅精致,也有疏落平易之作。其词属格律派,脱胎于周邦彦,词风清丽芊绵,小令尤为擅长。除和韵之作外,寿词也不少。代表作品有《摸鱼儿·西湖送春》《唐多令·秋暮有感》《登西楼怀汤损之》等。著有诗集《西麓诗稿》,词集《日湖渔唱》《西麓继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可考。作者身处宋末元初的朝代更迭之际,其作品既含身世之叹,亦蕴时代之悲,此词便属此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秋暮怀人词。介绍了南宋词人陈允平借思妇怀远之情抒发时代忧伤的创作背景,描绘了秋江、画桥、斜阳、新月、梧桐等暮秋景象,体现了清疏骚雅的词风,营造了迷茫怅惘的秋愁氛围,表达了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及词人隐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人通过描绘“秋江烟水空”“斜阳”“征鸿”“新月挂梧桐”等秋日凄凉之景,将自己内心的愁绪与无奈融入其中,使景与情相互交融,生动地展现出秋暮时节的寂寥氛围和自身的情感状态。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画桥流水东”本是较为美好的景象,但在秋暮愁绪的笼罩下,反而更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以景物的明快与内心的悲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3. 分段赏析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开篇便点明秋江的空寂,劝人不要去采芙蓉,因为此时秋江之上烟水茫茫,芙蓉难觅,奠定了全词寂寥的基调。​“带斜阳、一片征鸿”,描绘了夕阳西下,征鸿飞过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秋景的萧瑟,同时也暗示了词人漂泊无依的心境。​“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直抒胸臆,写出词人心中的闲愁无处安放,只能凝聚在眉头,生动地展现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深。​“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化用红叶题诗的典故,表达词人欲寄托心事却无处可寄的无奈,“画桥流水东”的美景更反衬出内心的愁苦。​“断肠人、无奈秋浓”,直接表明自己是断肠之人,面对浓浓的秋意,心中充满无奈,将情感推向高潮。​“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以景结情,回首高楼,归意阑珊,只见新月已挂在梧桐之上,秋夜的寂寥与词人的惆怅相互交织,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作者尤重修辞炼句,其风格与婉约词派的绵密细腻有所不同:既有对心绪流转的精微描摹,又不事景物的过度铺陈,独特之处在于以疏朗笔调承载真挚情意,于流畅字句中暗藏细腻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作者自己的《日湖渔唱》集中题作“秋暮有感”。全篇用就景抒情、景中带情的写法,写出了秋日思乡怀人的愁怨之情。上片起二句,采《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之句,反其意而用之,引出令人生愁的秋江烟水之景。后二句,点出题面之“有感”——对暮秋之景而产生的“闲愁”。过片二句,用红叶题诗之典,表达怀人之意。篇末二句,用黄昏之景作结,烘托出一片迷茫怅惘、无可奈何之愁。此词既清疏骚雅,又平和婉丽,是代表陈允平风格的作品之一。

现代刘扬忠《绝妙好词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雨》

下一篇:宋·王令《春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