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dào

朝代:宋作者:卫宗武浏览量:3
xūn
huá
xiāng
shòu
shòu
diǎn
suǒ
shù
yào
zài
jué
zhōng
jīng
ér
yǔn
zhí
wéi
chéng
nǎi
néng
jīng
wéi
chéng
nǎi
néng
shì
dǎng
piān
shì
zhēn
zhèng
zhí
sān
dài
suǒ
gòng
shǒu
bǎi
shì
zhě
jiǎ
rén
zhàn
guó
shàng
zhà
hàn
táng
fēi
jūn
wén
wèi
shì
jiǎo
shì
néng
cuì
ér
wáng
yì​​
zhǐ
​​bù
kě​​
suǒ
shàn
zhì
xún
zhì
jīn
chún
chéng
ér
wéi
huáng
liǎn
shù
mín
mào
jiàn
zhāo
zhì
zài
shě
shù

译文

唐尧和虞舜相互传授帝位,《尚书》中的典谟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述。其中关键在于秉持中正之道,做到精心专一且真诚地践行。只有心怀真诚才能达到精心,只有真诚才能做到专一。因此没有偏私结党,从而达到公正正直。这是夏、商、周三代共同遵守的原则,历经百世也不可更改。春秋五霸假借仁义之名,战国时期崇尚欺诈和武力。汉朝和唐朝并非没有贤君,但多以文饰来粉饰行事。其中真正能做到纯粹以王道治理国家的,简直屈指可数。所以难以实现良好的治理,这种情况沿袭至今。只有保持纯粹的真诚而不掺杂虚假,帝王才能树立起治国的准则。聚集财富施予百姓,努力建立彰显伟大的德行。想要实现如同古代那样的治理,舍弃这条道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逐句剖析

"勋华相授受":唐尧和虞舜相互传授帝位,

"谟典所具述":《尚书》中的典谟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述。

"其要在厥中":其中关键在于秉持中正之道,

"精一而允执":做到精心专一且真诚地践行。

"惟诚乃能精":只有心怀真诚才能达到精心,

"惟诚乃能一":只有真诚才能做到专一。

"是以无党偏":因此没有偏私结党,

"是以臻正直":从而达到公正正直。

"三代所共守":这是夏、商、周三代共同遵守的原则,

"百世不可易":历经百世也不可更改。

"伯者假仁义":春秋五霸假借仁义之名,

"战国尚诈力":战国时期崇尚欺诈和武力。

"汉唐非无君":汉朝和唐朝并非没有贤君,

"文为事矫饰":但多以文饰来粉饰行事。

"其能粹而王":其中真正能做到纯粹以王道治理国家的,

"一指不可屈":简直屈指可数。

"所以无善治":所以难以实现良好的治理,

"循袭至今日":这种情况沿袭至今。

"纯诚而不杂":只有保持纯粹的真诚而不掺杂虚假,

"惟皇斯立极":帝王才能树立起治国的准则。

"敛敷锡庶民":聚集财富施予百姓,

"懋建昭大德":努力建立彰显伟大的德行。

"治欲在古如":想要实现如同古代那样的治理,

"舍此他无术":舍弃这条道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君道》是宋代卫宗武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开篇提及尧舜的禅让,指出其关键在于秉持“精一”“允执厥中”之道,且以“诚”为核心,如此方能不偏不党,臻于正直。三代遵循此道,而春秋霸主假行仁义,战国崇尚诈力,汉唐君主虽有作为,却多以文饰矫揉。诗人认为真正纯粹以王道治国者甚少,致使难以实现善治,延续至今。诗末强调君主唯有秉持纯诚,才能树立准则,广施恩泽,彰显大德。诗歌借对古代君道的阐述,表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语言质朴,议论深刻,运用对比手法,凸显纯诚为君道之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卫宗武(?~1289),南宋诗人。字淇父,号九山,别号水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淳祐年间知常州,后罢归,闲居三十余载,以诗文自娱。曾于华亭组织真率会,邀约叶汝舟、陆鹏南等乡贤耆老诗酒唱和,月集游赏。宋亡,不仕。卫宗武的诗文多推重节义,气韵冲淡,有萧然自得之趣,宋亡后的诗作更显眷怀故国、慨叹兴亡的凄凉沉痛。清人辑有《秋声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勋华相授受,谟典所具述”,“勋华”指帝尧(放勋)与帝舜(重华),点明上古尧舜禅让之事,这在古代经典“谟典”中有详细记载,为全诗讨论“君道”奠定历史基础,借古圣之例引出对理想治国理念的阐述。“其要在厥中,精一而允执”,指出治国关键在于秉持中正之道,精研专一且坚定执行。“精一”强调用心纯粹,“允执”突出坚守正道,这是对理想君主执政原则的概括。“惟诚乃能精,惟诚乃能一。是以无党偏,是以臻正直”,进一步阐述“诚”是实现“精一”的基础。君主内心真诚,理政才能纯粹、专一,进而做到不结党营私,实现公正正直。此句强调“诚”在君主执政品德中的地位。“三代所共守,百世不可易”,表明这种以“诚”为核心、秉持中正的“君道”,是夏、商、周三代共同遵守的原则,历经百世也不应改变,强调其永恒价值。“伯者假仁义,战国尚诈力”,话锋一转,指出春秋霸主假借仁义之名谋私利,战国时期崇尚欺诈与武力,与前文理想“君道”形成鲜明对比,揭示现实政治对正道的偏离。“汉唐非无君,文为事矫饰”,论及汉唐虽有君主,但多以文辞粉饰,行事并非真正遵循“君道”。“其能粹而王,一指不可屈”,意即真正能纯粹践行王道的君主,少之又少,几乎屈指可数。此段对汉唐政治进行批判,表达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所以无善治,循袭至今日”,总结由于偏离“君道”,导致长久以来缺乏良好的政治治理,这种不良状况一直延续至今,凸显问题的严重。“纯诚而不杂,惟皇斯立极。敛敷锡庶民,懋建昭大德”,再次强调君主应纯粹真诚,以此为准则树立典范,将恩泽施予百姓,彰显伟大德行,回归对理想“君道”的阐述。“治欲往古如,舍此他无术”,表明若想实现往昔上古时期的良好治理,唯有遵循上述以“诚”为核心的“君道”,舍此别无他法,突出遵循“君道”的必要与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咨夔《泥溪》

下一篇:宋·戴表元《湖州(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