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jìn
shì
xià
guī
nán
hǎi

朝代:唐作者:曹邺浏览量:2
shù
piàn
hóng
xiá
yìng
yáng
lǎn
jūn
mèi
gèng
shāng
xíng
rén
tàn
yún
wǎn
shàng
guó
měi
nián
chūn
cǎo
fāng
xuě
guò
lán
guān
hán
yàn
huí
xiāng
yuàn
shēng
cháng
yīng
chóu
chàng
cāng
yuǎn
shí
èr
lóu
fēi
xiāng

译文

几片红霞映照着西沉的夕阳,我拉着你的衣袖,再次举杯。远行的人不要为碧云已晚而叹息,京城每年春天都有芳草。雪已经过了蓝田关,寒气渐薄,大雁回到湘江边,怨声悠长。你不应有远离沧波的惆怅,那十二座玉楼并非我的故乡。

逐句剖析

"数片红霞映夕阳":几片红霞映照着西沉的夕阳,

"揽君衣袂更移觞":我拉着你的衣袖,再次举杯。

# 觞:古代盛酒的器具。,袂:衣袖。

"行人莫叹碧云晚":远行的人不要为碧云已晚而叹息,

# 行人:指下第者。

"上国每年春草芳":京城每年春天都有芳草。

# 春草芳:喻指每年举行的科考。,上国:指都城。

"雪过蓝关寒气薄":雪已经过了蓝田关,寒气渐薄,

#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是从长安往东南必经关口。

"雁回湘浦怨声长":大雁回到湘江边,怨声悠长。

# 雁回湘浦:湖南衡阳有回雁峰,相传南飞雁至此不前,明春北回。湘浦:湘水之畔。

"应无惆怅沧波远":你不应有远离沧波的惆怅,

"十二玉楼非我乡":那十二座玉楼并非我的故乡。

# 十二玉楼:指隐居学仙之地。玉:一作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是唐代诗人曹邺创作的七言律诗。首联“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以明丽的暮色场景勾勒送别画面,“揽衣移觞”的动作传递出不舍与关切;颔联“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劝慰友人不必为落第悲叹,以“春草芳”喻指科举机会往复,寄寓鼓励;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借旅途景象暗写困境与归思,隐含对归途艰辛的体谅;尾联“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以“玉楼非乡”的哲思收束,暗指功名虚幻,传递对仕途得失的超脱态度。全诗突破传统送别诗的哀婉基调,于明丽意象中融入安慰、鼓励与人生思考,语言亲切委婉,意境清新明朗,在唐代送别诗中以积极通达的格调独树一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关怀及对人生追求的深刻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曹邺(815?~875?),唐代诗人。字邺之,一作业之,桂州阳朔(今属广西)人。大中进士,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吏部郎中等职,中年辞官南归隐居。他与刘驾并称“曹刘”。其诗多抒发政治上不得志,少数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风格古朴,善采用民谣口语入诗。代表作品有《官仓鼠》《捕鱼谣》。宋人辑有《曹祠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初冬傍晚红霞映日的明丽景象,通过“揽君衣袂更移觞”的动作细节展现送别时的不舍,借“上国每年春草芳”以春草喻科举机会,劝慰落第友人不必气馁;又以“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关切友人归途冷暖,暗合其漂泊心绪;尾联“十二玉楼非我乡”反用典故,劝勉友人莫因挫折萌生出世之想,应积极面对仕途。全诗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悲叹基调,于明丽意象中融入对友人的安慰、鼓励与人生期许,语言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朗,既体现真挚友朋之情,亦展现对进取人生的推崇,是唐代送别诗中兼具温情与哲思的独特之作。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数片红霞映夕阳”以绚丽黄昏之景,反衬友人下第的失意惆怅,在离别场景中以美景淡化哀伤;“上国每年春草芳”借春日草芳的生机景象,反衬当下落第的暂时失落,以未来希望消解眼前愁绪,既安慰友人勿因一时挫折气馁,又通过乐景与哀情的对照,强化鼓励之情,体现送别诗的温情劝勉。比喻:暗喻,“每年春草芳”将京中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暗喻为春草的年年萌发,以明丽春光的意象暗示中举机会众多,含蓄传达对友人的鼓励。

3. 分段赏析

首联“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以暖色调的初冬暮色为背景,红霞与夕阳相映成辉,打破传统送别诗的凄清氛围,“揽君衣袂”的亲昵动作与“更移觞”的连续劝饮,既见挚友离别时的依恋不舍,又以明快场景消解离愁的沉重,奠定“深情而明朗”的基调。颔联“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借江淹“日暮碧云”的典故委婉抒发送别之情,更以“莫叹”转折,劝慰友人不必因下第而消沉,“上国春草芳”以隐喻手法将京城科举的频繁机会转化为蓬勃春景,既延续画面的明丽感,又以自然意象的生机传递“前途可待”的积极信念,语气温和如挚友私语,赋予失意者温暖慰藉。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以工整对仗勾勒友人南归的地理轨迹,“寒气薄”从气候细节暗嘱旅途保暖,“怨声长”借雁鸣意象揣度友人可能滋生的思乡之情,在对行旅艰辛的切实关怀中,融入对友人心理的细腻共情,使关怀超越表层的嘘寒问暖,抵达精神层面的相知相惜。尾联“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以“十二玉楼”的仙境典故收束,直劝友人莫因远途沧波而惆怅,更勿生退隐之念,“非我乡”三字强调积极入世的人生选择,既呼应颔联对京城科举的期许,又将情感从离别愁绪提升至对友人人生态度的深层鼓励,全诗以明快的景色、委婉的劝勉、深切的理解与坚定的期许,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悲叹窠臼,在清新脱俗的格调中,展现出对友人前途的信心与对进取精神的推崇,堪称送别诗中别开生面的佳作。

4. 作品点评

古人送别诗多沉浸于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此作却突破传统窠臼。诗中以明丽色调为背景,将安慰、关怀、理解、鼓励与期待融于笔端,既未困守离别凄清之境,又以清朗意境、亲切委婉的语气和清新明丽的格调,成就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佳作,在古典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象《竹里馆》

下一篇:唐·司空图《中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