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花芦叶满溪流":荻花和芦叶铺满溪水畔的河道,
"一簇笙歌在水楼":水楼之上,一簇人正演奏着笙歌。
"金管曲长人尽醉":金管吹奏的曲调悠长,众人都沉醉其中,
"玉簪恩重独生愁":而我因承受“玉簪恩重”,独自生出愁绪。
"女萝力弱难逢地":我如女萝般力量微弱,难以寻觅到可依附的地方,
# 女萝:一种蔓生植物。
"桐树心孤易感秋":又似桐树,内心孤高,极易因秋景触发悲感。
"莫怪当欢却惆怅":莫要怪我在欢宴时却满是惆怅,
"全家欲上五湖舟":实因全家都想登上如五湖舟般的归舟,远离这纷扰。
# 五湖: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胡。
唐代诗人
曹邺(815?~875?),唐代诗人。字邺之,一作业之,桂州阳朔(今属广西)人。大中进士,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吏部郎中等职,中年辞官南归隐居。他与刘驾并称“曹刘”。其诗多抒发政治上不得志,少数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风格古朴,善采用民谣口语入诗。代表作品有《官仓鼠》《捕鱼谣》。宋人辑有《曹祠部集》。
1.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以“众人享乐沉醉”与“自身独抱忧愁”形成鲜明反衬。宴会上,金管吹奏的曲调悠扬绵长,满座宾客皆沉醉于笙歌宴饮、君王恩宠;而诗人却在这热闹欢娱中,因思念知己、感慨自身境遇,独自生出忧愁。以众人的愉悦畅快,突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惆怅,强化情感落差,凸显“乐景衬哀情”的效果,让忧愁更显深沉。融情入景:“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诗人将自身情感融入“女萝”“桐树”之景。女萝(松萝)藤蔓柔弱,难以寻觅依附之地,恰似诗人感慨自身力量微薄、仕途或人生中难寻可托之所;桐树孤立,易感秋之悲凉,暗合诗人内心孤独、易被秋意触发伤感的心境。借自然物象,委婉传递身世之叹与孤独之感。拟人: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赋予“女萝”“桐树”以人的特质。“力弱”“难逢地”,写女萝似有柔弱无力、漂泊无依的“处境”;“心孤”“易感秋”,让桐树仿若具备孤独敏感的“心性”。通过拟人化,使景物成为诗人情感的象征载体,情与景深度交融,增强抒情的含蓄性与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首联“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勾勒宴饮环境,“荻花芦叶满溪流”,以荻花、芦叶铺满溪水的景象,营造出秋意(或暮春)凄清又略带萧瑟的氛围;“一簇笙歌在水楼”,转写水楼之上笙歌喧闹的宴饮场景,一静(溪流荻芦)一动(水楼笙歌),形成环境反差,为后文抒情做铺垫。颔联“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续写宴饮情景与心境,“金管曲长人尽醉”,写金属管乐器演奏出悠长曲调,众人沉醉其中,尽显宴饮之欢;“玉簪恩重独生愁”,“玉簪恩重”或喻指他人受恩宠、得赏识,自己却因恩重难酬(或怀才不遇),独自生出愁绪,以“人尽醉”衬“独生愁”,强化孤独与失意。颈联“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借植物自喻抒怀,“女萝力弱难逢地”,女萝(菟丝子)依附他物生长,诗人以其自比,叹自身力量微弱,难以寻觅到可依附、施展抱负的环境;“桐树心孤易感秋”,桐树孤高,对秋景格外敏感,暗喻自己内心孤高却易触景生悲,两小句用象征手法,将身世之叹、孤独之感融入植物特性,含蓄深沉。尾联“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收束全诗,“莫怪当欢却惆怅”,直言莫怪自己在欢宴时满心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用“五湖舟”典故(范蠡助越王称霸后,乘舟泛五湖归隐),表明因现实失意,欲学范蠡全家归隐,远离纷扰,将怀友的孤寂、对现实的无奈,化作归隐之愿,让情感更显复杂深沉。
# 钟云:将七言律作艳情,以代古乐府读曲,亦惟晚唐人能之。
明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疑所宴之主非相知,故忆“玉簪恩重”知己,借此二字,以喻亲昵,非艳情也。敬夫云:全用比体,风艳之中,神味自远。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二是“一簇笙歌”,一衬之,却是“荻花芦叶”。相其神态,早自不欢,三,“人尽醉”,妙!中有不醉者。然则此七字,便是不醉人眼中更看不得之事也。四,“玉簪”,即其所怀知己可知。看他三四写满眼人不是心中人,人生感恩不感恩,真是大段勉强不得(首四句下)。此诗与题,章法最奇。题是“碧寻宴上有怀知己”,诗却是碧寻宴上无一知己。五写至今未有托足,六写对人只是心孤。然则逝将弃汝,适彼沧波。“令家”字妙,言决于去,已更无少恋,三复吟之,令人下泪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问:金圣叹谓唐诗必在箄五句转,信乎?答曰:不尽然也。如曹邺“获花芦叶满汀洲,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五簪恩重独生愁。”于第二联流水对中转去。杜少陵律诗如古诗,难论转处……起承转合,唐诗之大凡耳,不可固也。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 写“怀”字微妙。笙歌鼎沸中每吟此诗,凄然欲绝。
清屈复《唐诗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