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李颀浏览量:1
nán
ér
shì
cháng
zhēng
shào
xiǎo
yōu
yān
shèng
xià
yóu
lái
qīng
chǐ
shā
rén
gǎn
qián
wèi
máo
zhé
huáng
yún
lǒng
bái
xuě
fēi
wèi
bào
ēn
néng
guī
liáo
dōng
xiǎo
nián
shí
guàn
tán
jiě
jīn
wéi
qiāng
chū
sài
shēng
shǐ
使
sān
jūn
lèi

译文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逐句剖析

"男儿事长征":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

# 事长征:从军远征。

"少小幽燕客":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小:一作作。,少:一作生。

"赌胜马蹄下":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

# 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赌胜:较量胜负。

"由来轻七尺":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 由来轻七尺: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莫敢前":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

# 杀人莫敢前: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猬毛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 须如猬毛磔: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纷张。

"黄云陇底白雪飞":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

# 白雪飞:又作“白云飞”。,陇:泛指山地。,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

"未得报恩不能归":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 能:一作得。

"辽东小妇年十五":辽东少妇年方十五,

# 小妇:少妇。

"惯弹琵琶解歌舞":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 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

"今为羌笛出塞声":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

# 塞:边塞。,羌笛:又称羌管,我国古代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今:一作合。

"使我三军泪如雨":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 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意》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杂言古体诗。前六句刻画戍边豪侠风流潇洒、勇猛刚烈的形象,后六句写其见白云、闻羌笛触发故乡之思,不禁怀乡落泪。全诗将离别情、征战苦融入笔端,语言含蓄顿挫,脉络贯通,情感跌宕,情韵兼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体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描绘了戍边豪侠的勇猛潇洒形象,以及其因见白云、闻羌笛触发的故乡之思,表达了离别之情与征战之苦,语言含蓄顿挫,情韵并茂。

2. 写作手法

铺垫:“少小幽燕客”交代男儿出身地,因幽燕自古多慷慨之士,为后文刻画其刚勇犷悍形象埋下伏笔。情景交融:“未得报恩不得归”中,“黄云陇底”的苍茫之景与“报恩”的壮志、“不得归”的复杂情致交融。既通过景的雄浑显其报国决心,又以“不得归”的直白话语透露出思乡柔情,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刚柔并济展现人物内心。侧面描写:“使我三军泪如雨”不直接写某一男儿落泪,而通过描写三军将士因羌笛声集体泪如雨下,侧面烘托笛声的哀怨及征人思乡之深。以众人之态衬个体之情,避免直抒的直白,含蓄地展现边塞男儿铁骨下的柔情。首尾呼应:开篇以“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点明主人公的身份与边疆征戍的背景,塑造出豪迈刚勇的大丈夫形象;结尾以“使我三军泪如雨”收束,通过三军闻声落泪的场景,既呼应首句“男儿”的征人身份,又以柔情反衬其铁骨——前写其“轻七尺”“杀人莫敢前”的悍勇,后写其被乡音触动的深情,首尾形成“刚”与“柔”的对照,完整勾勒出边疆将士既英勇报国又心怀乡情的形象,使诗歌在壮怀与哀婉中收束,余韵悠长。正衬:“黄云陇底白雪飞”以辽阔昏黄的原野、纷飞白雪的苍凉之景,正衬主人公勇战豪放的气概。苍凉壮阔的环境与人物的豪迈精神相互呼应,景的雄浑强化了人的刚健,二者融合凸显边塞男儿的飒爽形象。

3. 分段赏析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两句是全诗的总起。“男儿”二字先声夺人,勾勒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少小幽燕客”则交代主人公籍贯,幽燕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为后文刻画其刚勇犷悍的性格埋下伏笔。“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三句是对男儿气概的集中展现。他在马蹄翻飞的驰骋中与人赌胜,向来不把七尺之躯放在心上,一旦上了战场便奋勇杀敌,令敌人胆寒不敢上前。“赌胜”“轻七尺”“莫敢前”,将男儿视死如归、骁勇善战的精神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看到他在沙场上纵横驰骋的飒爽英姿。“须如猬毛磔”五字是对人物外貌的细节刻画。诗人抓住胡须这一特征,用“猬毛磔”来形容,既写出胡须短、多、硬的特点,又通过这一外在表象,展现出主人公英猛刚烈的气概,以及杀敌时须髯怒张的威慑神态。短短一句,以形写神,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一个铁血男儿的鲜明形象。“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两句笔锋一转,“黄云陇底”描绘出边疆原野的辽阔与苍凉,“白雪飞”更添苦寒之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的形象显得愈发豪迈悲壮。“未得报恩不能归”一句,连用两个“得”字,斩钉截铁地表达了男儿志在报国的决心:既因未报国家之恩而坚决不回故乡,又暗含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前句节奏短促,后句改用七言和平声韵,在声调的变化中,既体现了景中含情的韵致,又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细腻地展现出来。“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两句引入新的人物形象。年仅十五岁的辽东小妇,擅长弹奏琵琶、能歌善舞,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她的妙龄与才艺,虽未直接描写其容貌,但“惯弹琵琶”“解歌舞”的表述,已让人联想到她的灵动风韵,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两句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辽东小妇转而吹奏起羌笛,那幽怨的“出塞声”饱含边疆的悲凉,瞬间勾起了三军将士的思乡之情,以至于“泪如雨下”。诗人并未直接描写主人公落泪,而是通过“三军泪如雨”的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那股强烈的思乡情绪已弥漫全军,主人公自然也在其中。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既避免了直露的表达,又将征人内心的柔软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前文的刚健豪迈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战争对人性的触动。

4. 作品点评

全诗十二句,风格奔腾顿挫又飘逸含蓄。首六句一气呵成,至“须如蝟毛磔”稍作停顿,“黄云陇底白云飞”忽转飘逸,“未得报恩不得归”再作顿挫。继而引入辽东小妇,以“今”字点明“羌笛出塞声”,与前文“幽燕”“辽东”呼应。最后以“使我三军泪如雨”收束,将首句少年男儿纳入其中,全诗脉络贯通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奇气逼人,下忽变作凄苦音调,妙极自然。

清张文荪《唐闲清雅集》

# 前为壮士生色,后为壮士短气。

《唐诗训解》

# 总为边士思归之辞,而自况之意,言外可思。吴山民曰:“未得报恩不得归”,用两“得”字更健。王世贞曰:音节短亮,而意自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古意苍然可掬。妙在先作一垫(“未得报恩”句下)。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曲江对雨》

下一篇:唐·李商隐《凉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