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huáng
tái
tài
bái
yùn

朝代:宋作者:郭祥正浏览量:3
gāo
tái
jiàn
fèng
huáng
yóu
wàng
wàng
qīng
jiāng
hǎi
liú
cuì
é
tóng
guó
zhàn
cán
bái
shàng
yíng
qiū
fēng
yáo
luò
cuī
xíng
zhào
cháo
juǎn
xīn
shā
huàn
zhōu
jié
lín
chūn
chù
nián
nián
fāng
cǎo
xiàng
rén
chóu

译文

凤凰台上已不见凤凰遨游的身影,仰望青天,长江水奔涌着流入大海。歌舞罢,宫女们随故国一同消逝,战争残留的白骨仍堆满山丘。风吹落日,催促着行船向前潮水卷来新沙,更换了旧有的沙洲。结绮阁、临春阁已无处寻觅,年年芳草萋萋,似在向人诉说愁思。

逐句剖析

"高台不见凤凰游":凤凰台上已不见凤凰遨游的身影,

# 凤凰游:用李白诗首句“凤凰台上凤凰游”意。

"望望青天入海流":仰望青天,长江水奔涌着流入大海。

# 望望青天:《娱书堂诗话》作浩浩长江。

"舞罢翠娥同去国":歌舞罢,宫女们随故国一同消逝,

# 翠娥:原指美人之眉,此泛指美女。翠:《娱书堂诗话》作青。

"战残白骨尚盈丘":战争残留的白骨仍堆满山丘。

# 盈:满。

"风摇落日催行棹":风吹落日,催促着行船向前

# 棹:摇船工具,泛指船。

"潮卷新沙换故洲":潮水卷来新沙,更换了旧有的沙洲。

# 故洲:白鹭洲,在南京西南长江中,李白诗有“二水中分白鹭洲”句。,潮卷:一作湖拥。

"结绮临春无觅处":结绮阁、临春阁已无处寻觅,

# 觅处:一作处觅。,结绮临春:两阁名。《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问。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

"年年芳草向人愁":年年芳草萋萋,似在向人诉说愁思。

# 芳:《娱书堂诗话》作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是宋代诗人郭祥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追和李白同题诗韵而作。诗中,作者登临金陵凤凰台,借景抒怀:首联以“凤去台空”的历史沧桑与“浩浩长江”的永恒壮阔形成对比,暗喻六朝兴衰;颔联化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典故,以“玉树后庭花”“景阳宫井”等意象,揭露奢靡误国的教训;颈联描绘“风催船行”“日随云动”的自然景象,隐喻世事变迁;尾联以陈朝楼阁废墟上的荒草“诉说愁意”作结,讽谕统治者贪图享乐终致覆灭的历史规律。全诗融写景、怀古、议论于一体,借古伤今,语言雄健,得李白“逸气”,被赞“援笔立成,一座尽倾”,是宋代怀古诗中承继盛唐气韵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谢公山人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南康军星子县主簿、德化县尉等职。熙宁五年,随章惇开辟梅山有功,次年升任太子中舍,后任汀州通判等职。郭祥正才思敏捷,长于诗歌,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王安石称其诗“壮丽俊伟,豪迈精绝”。但很多诗作立意平庸,语言粗浅,缺乏锤炼,率然成篇。著有《青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凤凰台位于金陵西南凤凰山,南朝宋元嘉年间因凤凰栖息而建台,唐代李白曾与友人登此台赋《登金陵凤凰台》。北宋时期,诗人郭祥正与王安石同游凤凰台,有感于李白诗韵,遂“追次李太白韵”创作此诗。其时北宋社会矛盾渐显,作者借六朝兴亡(尤其是陈后主亡国)的历史教训,暗含对现实的忧思,通过怀古抒发对统治者戒奢戒逸的讽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介绍了诗人登上金陵凤凰高台所见之景,描绘了空台、浩荡长江等眼前景象,以及六朝消逝、陈后主亡国等历史场景,体现了人事兴衰与自然永恒的对比,营造出沧桑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吊古讽今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笙歌未彻鼙鼓动,玉树后庭花已残”巧用陈后主典故。“玉树后庭花”为陈叔宝所作艳曲,象征奢靡亡国,隋军“鼙鼓”破城、后主藏井被掳的史实,直接指向统治者因荒淫而失国的教训,借古讽今,警世意味强烈。对比:首联“不见凤凰游”的衰歇与“浩浩长江入海流”的永恒对比,突显自然永恒与人事易逝的反差,为全诗怀古基调奠定基础。借景抒情:尾联“荒草年年发,清风为诉愁”以荒草摇曳、清风似诉的景象,将历史感慨融入景物,含蓄表达对昔盛今衰的叹惋,寓情于景,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高台不见凤凰游,望望青天入海流”:首联以“不见凤凰游”破题,既写凤凰台无凤凰栖息的实景,又暗用凤凰象征太平盛世的典故,暗示六朝繁华随祥瑞消逝而烟消云散。“望望青天入海流”以浩浩长江入海的壮阔景象,凸显自然永恒与人事更迭的对比,高台、江水成为历史兴衰的见证者,奠定怀古伤今的基调。“舞罢翠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颔联转入怀古,聚焦陈后主亡国悲剧。“舞罢翠娥”化用后主沉溺歌舞、宠信妃嫔的典故,“同去国”写嫔妃随其被掳离故国的凄凉;“战残白骨尚盈丘”则以战争遗留的累累白骨填满荒丘的惨象,形成“舞乐”与“白骨”的强烈对比,既揭露统治者荒淫误国的后果,又以具体场景定格历史的残酷印记。“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颈联宕开一笔描绘眼前景:狂风摇撼落日,催促行船疾进;潮水卷来新沙,替换故洲形貌。“风摇落日”“潮卷新沙”以动态意象暗示时光流逝与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换故洲”暗喻沧海桑田的变迁,将怀古之情从人事兴衰拓展到自然规律对地理的改造,蕴含对历史进程不可逆的感慨。“结绮临春无觅处,年年芳草向人愁”:尾联以陈后主营建的“结绮阁”“临春阁”故址难寻收束,昔日华美的楼阁已荡然无存,唯有年年生长的芳草在风中摇曳,仿佛倾诉无尽愁思。“无觅处”直言繁华消逝的彻底,“芳草向人愁”赋予自然景物以拟人化的愁绪,既呼应首联“高台”的历史见证,又以景语作结,含蓄讽谕统治者因荒淫而招致亡国的教训,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郭祥正此诗承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之神韵,以“逸气”见长,被赞“援笔立成,一座尽倾”(宋・赵与虤)。其巧妙化用典故、对比自然与人事,将怀古与讽今熔于一炉,既具盛唐诗歌的雄健气象,又含宋代文人以史鉴今的理性思考。尾联“荒草诉愁”的意象,更以含蓄笔触深化主题,成为传世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郭功甫尝与王荆公登金陵凤凰台,追次李太白韵,援笔立成,一座尽倾。

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 真得太白逸气。

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说之《有喜》

下一篇:宋·仇远《书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