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én
pín

朝代:宋作者:梅尧臣浏览量:3
fén
pín
jiā
xíng
yīn
chuàng
yán
yǒu
lǎo
dīng
zhuàng
jùn
lái
bào
guān
jiā
gǎn
kàng
qiǎn
liú
lóng
zhōng
xié
zhàng
qín
qín
zhǔ
lín
xìng
yuàn
xiāng
bàng
shì
wén
guī
wèn
xùn
yóu
qiáng
guǒ
rán
hán
zhōng
jiāng
rǎng
shàng
ruò
zhì
tuō
héng
shī
zàng
shēng
nán
suī
cún
suǒ
dāng
yīng
cāng
tiān
shēng
jiāng
nài
xiàng

译文

汝水边贫苦大家的女儿,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她说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耽搁,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刚才听到同乡大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我这瘦弱的女子没大依靠,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生女儿比不上男子,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逐句剖析

"汝坟贫家女":汝水边贫苦大家的女儿,

"行哭音凄怆":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

# 行哭:即哭。行,从事,做。

"自言有老父":她说家中上有老父,

"孤独无丁壮":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

# 壮:壮年人。,丁:成年的男子。

"郡吏来何暴":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

"官家不敢抗":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

"督遣勿稽留":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耽搁,

# 稽留:停留。,遣:遣派。,督:督促。

"龙钟去携杖":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

# 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

"勤勤嘱四邻":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

"幸愿相依傍":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

# 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适闻闾里归":刚才听到同乡大回来,

# 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闾里:乡里。,适:刚才。

"问讯疑犹强":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

# 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疑:迟疑。

"果然寒雨中":果然在寒冷的雨中,

"僵死壤河上":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

"弱质无以托":我这瘦弱的女子没大依靠,

# 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

"横尸无以葬":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

"生女不如男":生女儿比不上男子,

"虽存何所当":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

# 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拊膺呼苍天":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

# 拊膺:捶胸。膺,即胸。

"生死将奈向":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 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汝坟贫女》是一首五言古诗,以反映社会现实为题材。诗前小序点明当时官府再次征调弓手,导致众多百姓在恶劣天气下死于途中的背景。正文通过汝坟贫女的哭诉,讲述家中老父因无丁壮替代,被郡吏强行征调,最终冻死在壤河上。贫女弱质无助,无法安葬父亲,发出“生女不如男”的悲叹。全诗深刻揭露了官府的残暴,表达了对贫女悲惨遭遇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也就是公元1040年,梅尧臣任职于襄城(现今河南中部的县治所在),此地正处于汝河流域。彼时,西夏频频侵扰边境,局势紧张,朝廷匆忙下达征集乡兵的指令。正如司马光在《论义勇六札子》中所描述的那般,这一举措使得民间“闾里之间,惶扰愁怨”,众多家庭“骨肉离散,田园荡尽”,百姓苦不堪言。而雪上加霜的是,恰逢夏季暴雨倾盆,河水急剧上涨,泛滥成灾。梅尧臣身为区区襄城县令,面对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局面,深感自身力量微薄,无力扭转乾坤。 就在这一时期,梅尧臣怀着沉痛的心情,创作出《汝坟贫女》一诗,此诗与同期所作的《田家语》相互呼应,共同反映民间疾苦。诗题《汝坟贫女》别有深意,其灵感源自《诗经・周南》中的《汝坟》篇。那是一篇描绘乱世的诗作,梅尧臣沿用此旧题,以独特视角,借贫女之口,书写出更为悲苦的人间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诗描绘了汝坟地区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惨经历。官府强行征调弓手,贫女家无丁壮,老父只能带病应征,最终在寒雨中僵死。贫女孤立无援,无法安葬父亲,发出无奈的悲叹。通过贫女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官府横征暴敛下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府行为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通过汝坟贫女一家的遭遇,反映整个社会在官府征调弓手政策下百姓的悲惨命运,用个体的悲剧展现社会的普遍苦难,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白描:“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直接描绘贫女哭诉的场景和内容,不加过多修饰,真实地展现贫女的悲惨处境,让读者感同身受。

3. 分段赏析

开篇“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直接点明主题。贫家女子在汝河岸边,边行边哭,那哭声凄厉悲怆,瞬间揪住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引出后续她悲苦的倾诉。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直至诗末“生死将奈向”,皆为贫女的控诉之语。这段倾诉可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自言有老父”到“幸愿相依傍”,共八句,讲述老父被迫应征入伍的情形。前四句尽显家中的孤苦伶仃,家中并无壮年男子,唯有年迈老父,无人照料。然而,郡吏为完成征集弓手的任务,竟强行逼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晓这户人家的实际困境,却因畏惧上司,不敢违抗命令。后四句描述老父被催促上路,官府的符令严苛,不容许有丝毫耽搁,老父只能拄着拐杖,无奈踏上征程。贫女满心忧虑,只能恳切地嘱托同行的乡邻,希望他们能在途中多多关照年迈体衰的父亲。按照当时朝廷“三丁籍一”的征兵诏书,这户人家本不在征集范围之内,可官吏们为讨好上司,肆意扩大征集范围,连超出兵役年龄的老人都不放过,强行拉去充数。这与《田家语》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情形如出一辙。​第二部分,“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短短四句,讲述老父出征后的状况。一段时间后,有乡人从戍边之地归来,贫女满怀期待地前去打听父亲的消息,心中还存有一丝侥幸,觉得父亲或许还在勉强支撑。可得到的却是令人心碎的噩耗,父亲已在寒雨之中冻僵死去,尸体就曝露在壤河边上。​第三部分,从“弱质无以托”到结尾“生死将奈向”,共六句。老父离世后,贫女孤苦无依,自身柔弱,无力操办父亲的后事。当父亲的尸体被运回到村里,她看着父亲的遗体,悲痛欲绝,捶胸顿足,仰天哭喊。她满心悲叹自己身为女儿身,在这世间竟如此无助,即便活着,也仿佛毫无用处,甚至连自己未来是生是死,都全然没了主意。

4. 作品点评

《汝坟贫女》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悲辛。诗人完全采用贫女自诉的口吻,将她的悲惨遭遇娓娓道来,真挚的情感直击人心,令人动容。诗中所描绘的,虽只是兵役重压下一个家庭家破人亡的典型案例,但这一案例实则是当时千千万万类似悲剧的缩影,极具代表性。它深刻地揭露了宋仁宗时期兵役泛滥成灾,致使百姓深陷苦难深渊的残酷现实。诗的小序中记载:“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从中不难看出,那时的百姓,尚未遭受外敌侵扰,却先被内部严苛的政令折磨,由此引发的社会悲剧,其惨痛程度令人痛心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此其所以为梅都官诗也。”指出了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宋诗钞·宛陵诗钞》引龚啸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下一篇:宋·陈允平《山中吟(其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