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贫家女":汝水边贫苦大家的女儿,
"行哭音凄怆":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
# 行哭:即哭。行,从事,做。
"自言有老父":她说家中上有老父,
"孤独无丁壮":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
# 壮:壮年人。,丁:成年的男子。
"郡吏来何暴":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
"官家不敢抗":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
"督遣勿稽留":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耽搁,
# 稽留:停留。,遣:遣派。,督:督促。
"龙钟去携杖":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
# 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
"勤勤嘱四邻":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
"幸愿相依傍":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
# 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适闻闾里归":刚才听到同乡大回来,
# 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闾里:乡里。,适:刚才。
"问讯疑犹强":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
# 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疑:迟疑。
"果然寒雨中":果然在寒冷的雨中,
"僵死壤河上":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
"弱质无以托":我这瘦弱的女子没大依靠,
# 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
"横尸无以葬":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
"生女不如男":生女儿比不上男子,
"虽存何所当":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
# 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拊膺呼苍天":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
# 拊膺:捶胸。膺,即胸。
"生死将奈向":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 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诗描绘了汝坟地区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惨经历。官府强行征调弓手,贫女家无丁壮,老父只能带病应征,最终在寒雨中僵死。贫女孤立无援,无法安葬父亲,发出无奈的悲叹。通过贫女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官府横征暴敛下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府行为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通过汝坟贫女一家的遭遇,反映整个社会在官府征调弓手政策下百姓的悲惨命运,用个体的悲剧展现社会的普遍苦难,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白描:“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直接描绘贫女哭诉的场景和内容,不加过多修饰,真实地展现贫女的悲惨处境,让读者感同身受。
3. 分段赏析
开篇“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直接点明主题。贫家女子在汝河岸边,边行边哭,那哭声凄厉悲怆,瞬间揪住读者的心,自然而然地引出后续她悲苦的倾诉。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直至诗末“生死将奈向”,皆为贫女的控诉之语。这段倾诉可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自言有老父”到“幸愿相依傍”,共八句,讲述老父被迫应征入伍的情形。前四句尽显家中的孤苦伶仃,家中并无壮年男子,唯有年迈老父,无人照料。然而,郡吏为完成征集弓手的任务,竟强行逼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晓这户人家的实际困境,却因畏惧上司,不敢违抗命令。后四句描述老父被催促上路,官府的符令严苛,不容许有丝毫耽搁,老父只能拄着拐杖,无奈踏上征程。贫女满心忧虑,只能恳切地嘱托同行的乡邻,希望他们能在途中多多关照年迈体衰的父亲。按照当时朝廷“三丁籍一”的征兵诏书,这户人家本不在征集范围之内,可官吏们为讨好上司,肆意扩大征集范围,连超出兵役年龄的老人都不放过,强行拉去充数。这与《田家语》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情形如出一辙。第二部分,“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短短四句,讲述老父出征后的状况。一段时间后,有乡人从戍边之地归来,贫女满怀期待地前去打听父亲的消息,心中还存有一丝侥幸,觉得父亲或许还在勉强支撑。可得到的却是令人心碎的噩耗,父亲已在寒雨之中冻僵死去,尸体就曝露在壤河边上。第三部分,从“弱质无以托”到结尾“生死将奈向”,共六句。老父离世后,贫女孤苦无依,自身柔弱,无力操办父亲的后事。当父亲的尸体被运回到村里,她看着父亲的遗体,悲痛欲绝,捶胸顿足,仰天哭喊。她满心悲叹自己身为女儿身,在这世间竟如此无助,即便活着,也仿佛毫无用处,甚至连自己未来是生是死,都全然没了主意。
4. 作品点评
《汝坟贫女》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悲辛。诗人完全采用贫女自诉的口吻,将她的悲惨遭遇娓娓道来,真挚的情感直击人心,令人动容。诗中所描绘的,虽只是兵役重压下一个家庭家破人亡的典型案例,但这一案例实则是当时千千万万类似悲剧的缩影,极具代表性。它深刻地揭露了宋仁宗时期兵役泛滥成灾,致使百姓深陷苦难深渊的残酷现实。诗的小序中记载:“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从中不难看出,那时的百姓,尚未遭受外敌侵扰,却先被内部严苛的政令折磨,由此引发的社会悲剧,其惨痛程度令人痛心疾首。
# “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此其所以为梅都官诗也。”指出了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宋诗钞·宛陵诗钞》引龚啸云
下一篇:宋·陈允平《山中吟(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