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争端起":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引发了争端,
"面壁安心闹铺开":达摩面壁、旨在让人安心的修行法门,后来也衍生出种种纷扰与论辩。
"数到老卢明上座":追溯到慧能和神秀的典故,
"使人心识一时灰":让人的心识一下子陷入迷茫。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与佛教理念相关的诗。通过列举佛教典故,表达了对佛门中诸多争端的感慨,期望人们领悟“无诤”理念,摒弃纷争。
2. 写作手法
起兴:全诗以“拈花微笑”“面壁安心”起兴——二者本是禅宗传法、修心的经典意象,诗人却反写其“争端起”“闹铺开”,借这些本应清净的典故生发出纷扰之意,自然引出后文“老卢明上座”的禅宗公案,最终指向“心识一时灰”的无诤之境,以他物起头,带出核心禅理。用典:“老卢明上座”一句中,“老卢”与“明上座”均为佛教典故中的人物,“老卢”指禅宗六祖慧能。慧能俗姓卢,因在禅宗史上地位崇高,被后世尊称为“卢祖”“老卢”。他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其事迹(如得传衣钵、弘法岭南)是禅宗典故的核心内容之一。“明上座”,“上座”为佛教僧职称谓,此处“明上座”一般认为指神秀(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曾与慧能就“风幡动”“菩提树”等公案有过思想交锋,代表禅宗“渐悟”一脉,与慧能的“顿悟”形成对照。诗句将“老卢”(慧能)与“明上座”(神秀)并提,实则暗引禅宗史上南北两宗的典故,引出“使人心识一时灰”的修行体悟。
3. 分段赏析
首句“拈花微笑争端起”,“拈花微笑”本是佛教禅宗典故,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被视为心领神会。但诗人却认为此举动引发了争端,这一独特见解,从独特角度打破了人们对该典故传统的美好认知。“面壁安心闹铺开”,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为求安心,然而在诗人眼中,这一行为却导致各种纷扰喧闹铺展开来。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传统修行方式所引发状况的别样看法。“数到老卢明上座”,“老卢”指禅宗六祖慧能,“明上座”指慧明。这里列举禅宗传承中的人物事迹。“使人心识一时灰”,诗人通过前面几句对禅宗典故与事迹的描述,表达出这些看似高深的修行举动,最终让人内心的各种欲念、认知等如同死灰,呈现出一种对这些传统修行行为背后所带来纷扰的感慨,传达出对无诤境界的一种思索,即各种争端纷扰皆是妄念,唯有达到心识如灰,不生妄念,方能接近无诤的真谛。
上一篇:宋·赵崇《清平乐·怀人》
下一篇:宋·戴表元《四明山中十绝·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