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qín
chuān

朝代:唐作者:李颀浏览量:2
qín
chuān
zhāo
wàng
jiǒng
chū
zhèng
dōng
fēng
yuǎn
jìn
shān
jìng
wēi
chéng
què
chóng
qiū
shēng
wàn
zhú
hán
líng
sōng
yǒu
guī
tàn
shuāng
nóng

译文

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逐句剖析

"秦川朝望迥":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

# 迥:遥远。,朝:早晨。,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日出正东峰":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

"远近山河净":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

# 净:明洁。,山河:大山大河。多指自然形胜。

"逶迤城阙重":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

# 重:重叠。,逶迤:曲折绵延貌。都城,京城。汉张衡《东京赋》:“肃肃习习,隐隐辚辚,殿未出乎城阙,旆已返乎郊畛。”

"秋声万户竹":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

# 万户: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

"寒色五陵松":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

# 五陵:指长安城北、东北、西北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长陵(高祖刘邦)、安陵(惠帝刘盈)、阳陵(景帝刘启)、茂陵(武帝刘彻)、平陵(昭帝刘弗陵)。,寒色:寒冷时节的颜色、景色。

"客有归欤叹":我有归去的感叹,

# 归欤:归去。辞官回乡叫“归”。,客:作者自指,因为当时在外作官是作客他乡。

"凄其霜露浓":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 霜露浓:比喻官场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风霜雨露那样,萎靡不振失去生机。,凄其:凄然,心情悲凉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秦川》是唐代诗人李颀创造的五言律诗。此诗写于他离开长安返回东川时,远望秦川所作。诗中用清朗的色调、简练的笔法,勾勒出长安一带开阔明净的秋景。前四句写山川壮丽、天色清朗,流露出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眷恋;后四句转写秋云寒水、古木荒烟,透露出辞官途中的落寞心境。全篇通过前后景物的明暗对比,将眷恋与怅惘交织,写景简练,笔调清淡,结构清晰,景与情结合紧密,具有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颀出身唐朝士族赵郡李氏,考中进士后只当过新乡县尉这样的小官。他经历了五次考核都没能升迁,到老时辞官回到家乡。这首《望秦川》是他在离开长安时所作,当时他仕途不顺,但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诗。描绘了诗人离长安时眺望秦川的秋日景象。全篇通过情景交融的笔法,既流露了对长安的眷恋,更传递出仕途失意后渴望挣脱樊笼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此诗以景寓情,浑然天成。“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二句,竹林瑟瑟暗含世事萧瑟,松林森森隐喻宦途寒凉。诗人不言愁而愁绪自现,通过“竹”“松”等意象将秋意与客愁交织,霜露之“凄”既是自然气候,更是仕途失意的隐喻。全篇以明净秋景为表,以苍凉心境为里,“逶迤城阙重”既写长安城阙连绵之景,亦暗指官场纠葛之重,末句“凄其霜露浓”更以寒凉物象收束,将归隐之叹推向高潮,景语皆情语,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写的是清晨时分,诗人眺望广阔的秦川大地,太阳刚从东边苍凉的山峰间冒出来,阳光洒下,长安和渭水都被染成一片苍翠。一个“迥”字,把渭河平原的辽阔开阔展现得十分准确。按说红日东升是很绚丽的景象,但因为诗人心情低落,这美景在萧瑟秋风中,也显得肃穆又苍凉。颔联“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太阳完全升起后,大地被照得干干净净,所有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远处青山葱郁,近处渭水波光粼粼,蜿蜒连绵的城阙正是长安。这里的“净”字和“重”字,生动地描绘出长安城周围庄重肃穆的氛围,以及秋天苍劲又凄清的景色。颈联“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诗人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悲凉。汉代的豪门贵族曾聚居在五陵一带,而这两句说的是,长安附近家家户户种着竹子,秋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五陵的松柏郁郁葱葱,微风吹动,松涛阵阵,让长安的寒意更浓了。尾联“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道出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缘由。诗人很有才华,被当时的人称赞,可他45岁中了进士后,只做过新乡县尉这样的小官,还一直得不到升迁。如今要返乡了,他满心的郁郁不得志,才有了“归欤”的感叹。这尾联就是整首诗的核心,表明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抒情诗生动细致地描绘秋景,用萧瑟氛围烘托诗人内心情感,将秦川大地的秋日画卷铺展在读者眼前。全篇情景交融,既有深沉意境又不失自然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委婉感慨。自不可遗。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置秋声千竹上,便顿挫。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玉遮曰:五六摹写极目处,最为雄丽。

明李攀龙《唐诗选》

# 三四净净雅:五六亦壮,结复雅淡。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杨慎曰:通篇炼净。蒋一梅曰:五六佳境佳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妙在自己不得意全不提起,只将光景淡淡写去,恰已尽情说出。觉襄阳留别摩诂诗,甚是小样。中四句全是眼前闲景,却全是胸中妙意。中晚人专要写景,能有此妙意否?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景中有情,格法固奇,笔意俱高甚。帝都名利之场,乃清晨闲望,将山河城阙、万户、五陵呆看半日,无所事事。将自己不得意全不一字说出,只将光景淡淡写云,直至七八,忽兴“归欤”之叹,又虚托霜露一笔,觉满纸皆成摇落,已说得尽情尽致。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万户”此生新,用“千亩”即死对也。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颈联可诵。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四句一气,几于贯珠,联络而又似绝不相关,笔气高空,一至于是(末句下)。情警法密。

明谭宗辑《近体秋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荀鹤《山中寡妇》

下一篇:唐·孟郊《古怨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