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因兵死守蓬茅":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
# 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麻苎衣衫鬓发焦":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 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麻苎:即苎麻。
"桑柘废来犹纳税":桑树柘树全废毁仍然还要交纳蚕丝税,
# 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田园荒后尚征苗":田园耕地已荒芜仍要征收农业税。
# 征苗:征收农业税。,后:一作“尽”。
"时挑野菜和根煮":时常在外挖些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
# 和:带着,连。
"旋斫生柴带叶烧":现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 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斫:砍。,旋:同“现”。
"任是深山更深处":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 征徭: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中寡妇》为七言律诗,以社会现实为题材。诗作描绘了战乱中山中寡妇的悲惨遭遇,丈夫战死、生活困窘,即便桑田荒废仍遭赋税盘剥。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深刻批判晚唐苛税重役对百姓的残酷压迫,展现封建剥削的无孔不入。
2. 写作手法
白描:人物肖像的白描,“麻苎衣衫鬓发焦”以简笔勾画寡妇的衣着与外貌,仅用“麻苎”(粗麻布)、“鬓发焦”(枯黄发质)两个典型细节,便传递出人物贫困潦倒、饱经风霜的生存状态。生活场景的平实铺述,“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以极简语言呈现寡妇的日常劳作。“和根煮”“带叶烧”通过具体动作细节,不加渲染地揭示其饮食粗劣、燃料匮乏的极端困境,凸显白描的“以形传神”特点。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夫因兵死守蓬茅”,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概述了这位农家妇女的悲惨遭遇。战争夺走了她丈夫的生命,她孤苦伶仃,只能逃到深山的破茅屋中勉强栖身。“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聚焦“衣衫”“鬓发”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细节,以简洁文字描绘出寡妇贫困窘迫的形象。她身着粗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寥寥数语,便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后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述能推断,山中寡妇应处于青壮年时期,本应拥有色泽健康的鬓发,然而长期的苦难折磨,让她鬓发焦黄、未老先衰。这一简洁的肖像描写,不仅勾勒出人物外貌,更衬托出其内心的痛苦,反映出她饱经忧患的身世。尽管寡妇孤苦可怜,统治阶级仍未停止对她的残酷压榨,“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便是写照。这里“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唐代宗广德二年新增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时征收得名。在古代,农桑是国家根本,可战争致使桑林被伐、田园荒芜,官府却不管百姓死活,依旧催逼丝税和青苗税,足见赋税剥削之残酷,也让寡妇的生活难以为继。“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描绘出,寡妇时常挖来野菜,连菜根一同煮食,平日里烧柴艰难,只能砍来生柴带着叶子烧。这两句运用强调手法,进一步渲染出寡妇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最后,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诗人发出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中有毒蛇猛兽,充满危险,寡妇因无法承受苛捐杂税的重压,被迫逃入深山。但封建剥削无孔不入,即便躲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束缚。“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山中寡妇》以情感人,却并未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融入对人物命运的刻画之中。诗人将寡妇的苦难描绘到极致,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让人民的痛苦、诗人的情感,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自然流露,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并且,诗歌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抒发感慨,引导读者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不仅让人看到山中寡妇一人的苦难,更能联想到与她命运相同的更多人的悲惨遭遇。这从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诗歌主题,使诗歌蕴含的意义更加深刻。
4. 作品点评
诗歌靠情感打动读者,《山中寡妇》感人之处在于其浓厚的感情色彩。此诗不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融入对人物命运的刻画。诗人极力描绘寡妇的苦难,营造浓厚悲剧氛围,让人民的苦痛与诗人的情感随生活场景自然流露,产生了感染力。最后,诗在形象描写基础上引发感慨,拓宽读者视野,不仅展现了山中寡妇一人的苦难,还让人联想到众多同命运者的遭遇,从而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揭露了残酷剥削,深化主题,使诗意更深厚。
# 老杜诗:“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此言贫不露骨。如杜倚鹤“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青柴带叶烧”,盖不忌当头,直言穷愁之迹,所以鄙陋也。切忌当头,要影落出。
宋吴可《藏海诗话》
# 此诗备言民生之憔悴,国政之烦苛,可谓曲尽拭情矣。采民风者,观之其能动心否乎?
宋蔡正孙《诗林广记》
# 荀鹤诗至此俗甚,而三四格卑语率,最是“废来”、“荒后”。似此者不一,学晚唐皆以为式,予心盖不然之。尾句语俗似诨,却切。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大似“东邻扑枣”之诗,自是君家诗法。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开成已后,诗非一种,不当概以晚唐视之。如“时挑野菜和根煮”、“雪满长安酒价高”之类,极为可笑。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一变樊川家法,但要说得爽快,此学香山而失之肤浅者。
清吴乔《围炉诗话》
# 一变樊川家法,但要说得爽快,此学香山而失之肤浅者。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直写时事,然亦伤粗浅。虽切而太尽,便非诗人之致。又云:五、六尤粗鄙。无名氏(甲):前六句叙事,而总括在末句,不独为一人也。诗与少陵气脉相通,岂非小杜贤子耶!
清冯舒、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总以首句“兵”字作主脑,死守以兵,征徭亦以兵耳。
《唐诗析类集训》
上一篇:唐·贾岛《送天台僧》
下一篇:唐·李颀《望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