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ǒu
xiè
mèng
jiàn
xīn
chá

朝代:唐作者:卢仝浏览量:1
gāo
zhàng
shuì
zhèng
nóng
jūn
jiàng
mén
jīng
zhōu
gōng
kǒu
yún
jiàn
sòng
shū
xìn
bái
juàn
xié
fēng
sān
dào
yìn
kāi
jiān
wǎn
jiàn
jiàn
miàn
shǒu
yuè
yuè
tuán
sān
bǎi
piàn
wén
dào
xīn
nián
shān
zhé
chóng
jīng
dòng
chūn
fēng
tiān
cháng
yáng
xiàn
chá
bǎi
cǎo
gǎn
xiān
kāi
huā
rén
fēng
àn
jié
zhū
bèi
léi
xiān
chūn
chōu
chū
huáng
jīn
zhāi
xiān
bèi
fāng
xuán
fēng
guǒ
zhì
jīng
zhì
hǎo
qiě
shē
zhì
zūn
zhī
wáng
gōng
shì
biàn
便
dào
shān
rén
jiā
chái
mén
fǎn
guān
shā
mào
lóng
tóu
jiān
chī
yún
yǐn
fēng
chuī
duàn
bái
huā
guāng
níng
wǎn
miàn
wǎn
hóu
wěn
rùn
liǎng
wǎn
mèn
sān
wǎn
sōu
cháng
wéi
yǒu
wén
qiān
juàn
wǎn
qīng
hàn
píng
shēng
píng
shì
jìn
xiàng
máo
kǒng
sàn
wǎn
qīng
liù
wǎn
tōng
xiān
líng
wǎn
chī
wéi
jué
liǎng
qīng
fēng
shēng
péng
lái
shān
zài
chù
chuān
chéng
qīng
fēng
guī
shān
shàng
qún
xiān
xià
wèi
qīng
gāo
fēng
ān
zhī
bǎi
wàn
亿
cāng
shēng
mìng
duò
zài
diān
shòu
xīn
biàn
便
wèi
jiàn
wèn
cāng
shēng
dào
tóu
hái
fǒu

译文

太阳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浓,这时军将叩门将我从梦中惊醒。口称是孟谏议派他前来送书信,还有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我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翻检包裹有几百片茶叶的圆圆茶饼。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因为天子正在等待品尝阳羡茶,百草都不敢先于茶树贸然开花。和风吹起来茶树好像长出蓓蕾,原来是春天之前发出的黄嫩芽。摘下新鲜的茶芽烘焙随即封裹,这种茶叶品位极好很少见到它。茶叶供奉皇帝之余还献给王公,怎么还能够送到我这山人之家。我关上柴门室中没有一位俗客,头上戴着纱帽来给自己煎茶吃。碧绿的茶水上面热气蒸腾不断,茶汤里细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蓬莱山,又在哪里。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逐句剖析

"日高丈五睡正浓":太阳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这时军将叩门将我从梦中惊醒。

# 周公:指睡梦。《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周公!”后代即把梦周公作为睡梦的代称。,打门:叩门。

"口云谏议送书信":口称是孟谏议派他前来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还有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

# 白绢斜封三道印:言军将带来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开缄宛见谏议面":我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

# 宛见:如见。,开缄:打开信。

"手阅月团三百片":翻检包裹有几百片茶叶的圆圆茶饼。

# 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闻道新年入山里":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

# 闻道新年入山里:言采茶人的辛苦。

"蛰虫惊动春风起":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

# 蛰虫:蛰伏之虫,如冬眠的蛇之类。

"天子须尝阳羡茶":因为天子正在等待品尝阳羡茶,

# 阳羡:地名,今江苏省宜兴市古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茶事拾遗》:“(张芸叟)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

"百草不敢先开花":百草都不敢先于茶树贸然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和风吹起来茶树好像长出蓓蕾,

# 仁风暗结珠琲瓃: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先春抽出黄金芽":原来是春天之前发出的黄嫩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摘下新鲜的茶芽烘焙随即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这种茶叶品位极好很少见到它。

"至尊之余合王公":茶叶供奉皇帝之余还献给王公,

# 至尊之余合王公:“至尊”二句,意谓这样的珍品茶,本应是天子王公大人享受的,现在竟到了我这样的山野人家来了。

"何事便到山人家":怎么还能够送到我这山人之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我关上柴门室中没有一位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头上戴着纱帽来给自己煎茶吃。

# 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葛长庚《茶歌》:“文正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铫。”明文徵明《煎茶》:“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碧云引风吹不断":碧绿的茶水上面热气蒸腾不断,

# 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碧云:指茶的色泽。

"白花浮光凝碗面":茶汤里细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面。

# 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一碗喉吻润":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

# 吻:唇。

"两碗破孤闷":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

"三碗搜枯肠":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

"平生不平事":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

"尽向毛孔散":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五碗肌骨清":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

"六碗通仙灵":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蓬莱山":蓬莱山,

# 蓬莱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

"在何处":又在哪里。

"玉川子":我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

# 司:统率。

"地位清高隔风雨":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

"到头还得苏息否":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 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诗。此诗是作者在品尝到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有感而发,即兴创作而成。内容上,诗歌可分为三个部分:开篇对孟谏议送来的新茶进行了赞美,这些茶叶精致、美好且极为稀有,本应是天子、王公、贵人才能享受的珍品,如今却送到了山野人家手中,作者似乎有了受宠若惊的感觉;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煮茶与饮茶的独特体验,诗人连喝七碗茶后,感觉到两腋生风,飘飘然如同置身仙境,这一描写极其浪漫;最后,笔锋一转,诗人开始为苍生请命,希望那些养尊处优的权贵们在享受这些精好茶叶的同时,能够了解茶农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在悬崖峭壁上采摘茶叶的艰辛。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够早日到头,诗中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整首诗风格奇特,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行文如行云流水,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卢仝(775?~835),唐代诗人。号玉川子,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曾作《月蚀诗》讥刺当时宦官专权,为韩愈所称。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涯同时遇害。其诗受韩愈、孟郊影响,多写长篇古体,用古文拗峭句法,以怪生新,形成险怪诗风。著有《玉川子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卢仝在年轻时品尝了友人谏议大夫孟简赠送的新茶之后,即兴创作而成。其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卢仝隐居于少室山,而孟谏议(孟简)则担任常州刺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作者在品尝了谏议大夫孟简友人赠送的新茶之后即兴创作的诗。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这款新茶的喜爱与赞美,还深刻寄托了对茶农们生活困境的关切之情。诗中透露出一种对劳苦大众深深的同情,期盼他们的艰辛生活能够迎来曙光,苦尽甘来。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一句,诗人直言这样本应供天子、王公享用的珍品,竟来到自己这山野人家,在质朴的言语中,既有受宠若惊之意,更饱含对友人厚赠的感激。“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诗人直接发出质问,毫不隐晦地表达对茶农艰难生活的深切同情。他急切地希望孟谏议能关注到茶农们在山崖峭壁采摘茶叶的艰辛,期盼茶农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将诗人对苍生的关怀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渲染:“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从茶的采摘时节,新年入山,蛰虫初动,到强调天子先尝,百草不敢先开花,再到描绘茶芽如珠如玉,先春抽出黄金芽,层层递进地渲染出阳羡茶的非凡与珍贵,让读者对其珍贵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想象:“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诗人在描述完七碗茶的奇妙感受后,展开了奇特的想象。他觉得自己仿佛能凭借着七碗茶带来的清风,飘飘欲仙,飞向蓬莱仙山。从现实的品茶场景,瞬间跃入奇幻的仙境,这种想象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极大拓展。

3. 分段赏析

“日高丈五睡正浓”至“何事便到山人家”:这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四句构成:茶军将的叩门声打破了日高三丈时的宁静沉睡。这名军将是受孟谏议之托,前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用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诗人读完了信,亲手打开包裹,并仔细查看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和加印体现着孟谏议的重视与诚意;而开缄和手阅则流露出作者对这份礼物的珍视与喜爱。字里行间洋溢着两人之间互相尊重和真挚友谊的氛围。第二层则描述了茶的采摘和焙制过程,以凸显这份茶叶的珍贵。开头两句描绘了采茶人的辛勤劳动。三、四句提到天子急于品尝新茶,使得百花都不敢在茶树之前开放。随后讲述帝王的“仁德”之风催生了茶树,使它们在春天到来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芽。前四句着重描绘了这种珍品的稀有和宝贵;接下来的四句则指出,经过如此精工焙制和严密封装的珍品,本应是天子王公享用的,如今却来到了这山野人家。在最后的感叹句中,既有着微妙的讽刺,也有着自我调侃的意味。整个第一段通过朴素的叙述,给人以亲切的感受。虽然诗中出现了天子、仁风、至尊、王公等字眼,但并无谄媚之意,而是在“何事”一句中将诗人自己与这些人区分开来,置身于山野人群中。作为一位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诗人,他拥有坦率淡泊的胸怀。卢仝一生对茶情有独钟。对他而言,茶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像是一片广阔天地的象征,似乎只有在茶的天地中,他那颗关怀人世冷暖的心才能找到寄托。“柴门反关无俗客”至“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段中提到的七碗茶,正是他内心激荡情感的抒发。反关柴门,家无俗客,这是一种极为单纯朴素的精神生活所必须的清幽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摆脱世俗的喧嚣,享受心灵的宁静。纱帽,这里泛指普通人用的纱巾之类。诗人用纱帽笼头,亲自煎茶品味,这种平易近人的外表,并不能说明他内心波澜不惊。相反,全诗透露出诗人内心炽热的情感波动。碧云,象征着茶的翠绿色泽;风,则是指煎茶时水沸腾的声音。白花,则是煎茶时浮现在表面的泡沫。对于嗜茶之人而言,煎茶无疑是一种极致的享受,这并非仅仅为了修辞上的美化。以下文字将全心投入到对饮茶的描绘,而所饮之茶犹如一场润泽心田的春雨,使其内心世界充盈着生机与翠绿。在这里,诗人汇聚了奇特的诗情,打破了传统句式的束缚。在文字运用上,达到了“深入浅出”或者“险入平出”的境界。七碗茶接连不断,如同珠子在盘子上滚动,气韵流畅,越品越美。“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看似浅显直白,实则情感深沉。第三碗茶进入素食者的腹中,已难以承受,而茶水在肠中流淌的结果,却只能引出五千卷无用的文字。似乎已陷入了幻想,却又让人增添无尽的感慨。第四碗亦是七碗中的关键之处。诗人写来轻松自如,却笔力深厚。心中的郁积化为深山中的狂啸,使人有在奇痒处被彻底抓挠的快感。饮茶的快感达到“吃不得也”的程度,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这样的体验虽然可能存在,但也无疑是诗人对孟谏议所赠珍品的最高赞誉。同时,从结构上来说,作者通过第七碗茶带来的飘飘欲仙之感,过渡到下文为苍生请命的更为明确的思想。这是诗中的精妙衔接,使转折之处天衣无缝。“蓬莱山”至“到头还得苏息否”:蓬莱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卢仝自比为暂时被贬谪人间的仙人,想借助七碗茶所引起的清风,回到蓬莱仙境。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们,并不知晓人间的苍生疾苦,所以诗人想返回蓬莱山,为孟谏议这位朝廷的言官询问人间的苦难,问一问那些苍生何时才能得到喘息和休息的机会。诗人期盼着劳苦大众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能有喘口气的一天。可见,诗人创作这首饮茶歌的本意,并不仅在于夸赞茶的奇功妙趣,而是背后蕴藏着对茶农们的深刻同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挥洒自如的笔触,毫无雕琢之痕。从构思的精巧到语言的流畅,从细腻的描绘到适度的夸饰,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在酣畅淋漓中保持严谨的结构,又不乏节制之感,充分体现了卢仝独特的风格,使其在这首诗中得到完美的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茶山居湖、常二州之间,修贡则两守相会山椒,有境会亭,基尚存。卢仝《谢孟谏议茶诗》:“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是已。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艺苑雌黄》云:“玉川子有《谢孟谏议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然玉川歌云:‘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而希文云:‘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若论先后之序,则玉川之言差胜。”苕溪渔隐曰:《艺苑》以卢、范二篇茶歌皆佳作,未可优劣论……余谓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玉川自出胸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希文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是果无优劣邪?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东坡《煎茶》诗云:“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说得送茶、饮茶、谢茶,宛转透彻,气之一往,如三峡水倒流,九疑云百变,此最诗人快境。末段慧想尤爽,握管如椽,横睇千古。周启琦曰:诗话云:诗人有诗才,亦有诗胆。胆有大有小,每于诗中见之,刘禹锡题九日诗,欲用“糕”字,乃谓六经无糕字,遂不敢用。后人作诗嘲之,盖以其诗胆小也。六经原无“碗”字,而玉川子《茶歌》连用七个碗字,遂为名言,是其诗胆大也。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陈后主《独酌瑶》。时陆瑜、沈炯俱作之,词颇入俚,便是玉川《饮茶》所祖。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至“七碗吃不得也”句,又令人流汗发呕。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句》

下一篇:唐·佚名《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