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桥流水":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
# 画桥:饰有花纹、图案的小桥。
"雨湿落红飞不起":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
# 落红:落花。
"月破黄昏":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
# 月破黄昏: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
"帘里余香马上闻":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 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这里代指人。
"徘徊不语":独个儿默默地徘徊在堂前院里,
# 徘徊:来回走动。
"今夜梦魂何处去":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
"不似垂杨":他呵,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
"犹解飞花入洞房":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
# 洞房:幽深的居室。,犹解:还能懂得。解,能够,会。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减字木兰花・春情》是一首写男女离愁的婉约词作。描绘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相思眷恋与求而不得的惆怅,表达了深婉缠绵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一句,巧妙化用了张先“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的典故。张先原句以桃杏能在春风中摇曳飘落,好似主动嫁给东风,赋予无情草木以有情姿态,而在王安国的词中,“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同样赋予垂杨以人的情感和行为能力。词人借女子之口,以垂杨飞花能飘入洞房,反衬自己的寂寞与无奈。垂杨飞花尚且能亲近所思之人的居所,而自己却无法与心上人相聚,甚至不知今夜梦魂该往何处追寻。借景抒情:“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此句借景抒情,以杨花飞舞之景,委婉细腻地传达出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完成对思情难消、梦魂不安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拟人:“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用拟人手法,垂杨的飞花尚能飘入洞房陪伴伊人,而主人公却连梦魂都无处寄托,为远离而悲痛,更显主人公的无奈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上片“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开篇以“画桥流水”四字,勾勒出一幅清幽秀丽的画面,宛如展开一卷旖旎的风光画卷,既点明了地点,又营造出静谧雅致的氛围。“雨湿落红飞不起”,“落红”“流水”等意象烘托出清幽淡雅的气氛,本就是诗词中寄托相思、感叹美好易逝的经典元素。“雨湿”使落花沉重,难以飞起,“飞不起”三字不仅暗写雨势之大,展现出残红凋零的凄凉,更以物喻人,暗示主人公因伊人离去而沉重黯淡的心境,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基调。“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月破黄昏”生动描绘月亮冲破暮色、渐次升起的过程,细腻展现时间由黄昏至夜晚的流转,“破”字赋予画面动态感,烘托出行人对时间推移的敏锐感知。“帘里余香马上闻”,“余香”一词巧妙含蓄,既暗示帘内女子的绰约风姿,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池中明镜悬倩影、屋里衣香胜如花”的意境。同时,此句作为全词“词眼”,使上片羁旅行役的场景转向对爱情的憧憬,自然过渡到下片抒情,让整首词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下片“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徘徊不语”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刻画,将其内心的彷徨、迷茫与思念之情展露无遗。“今夜梦魂何处去”采用反面运笔,看似是对梦魂归宿的疑问,实则深刻表达出主人公对伊人强烈的思念,突出其魂牵梦绕的情感焦点,深化了作品的情感层次。“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此句用拟人手法,垂杨的飞花尚能飘入洞房陪伴伊人,而主人公却连梦魂都无处寄托,更显主人公的无奈与惆怅。这里借景抒情,以杨花飞舞之景,委婉细腻地传达出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完成对思情难消、梦魂不安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作者匠心独运,巧妙串联起多个经典意象,随着行踪与视角的变换,巧妙烘托出特定氛围。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含蓄委婉地倾诉相思心绪,在宋初词坛中,堪称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词作。
# 结尾两句,因物寄怨,抒写离情。全词造语工丽,蕴含不尽之意。
《宋词三百首》
# 写“春情”,是出门者思妻室之作。结句有张先“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意,语简意深。
《宋词一万首》
上一篇:宋·刘过《自惭》
下一篇:宋·曹组《声声慢·重檐飞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