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chūn

朝代:宋作者:王安国浏览量:3
zhēng
cái
zhī
shì
lái
shàng
zhé
shī
chūn
yān
yuàn
qiāo
chá
zhào
lóu
tái
zhuó
jiǔ
nóng
fāng
xūn
yǎn
è
崿
shī
湿
fēi
shuāng
cuì
lián
rén
jiān
xìng
yǒu
suō
jiān
qiě
shàng
zhōu
zuò
diào
shī

译文

杜牧的诗才何处可得?来到湖上,免不了挥毫题诗。春天烟雾缭绕的寺院,敲响清脆的茶鼓之声召唤僧徒们饮茶,夕阳照耀着楼台,最吸引人的要数那高矗的一竿酒旗。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山岭上香气终日不散,两只翠鸟从湖中惊飞,水面荡起圈圈涟漪。我爱这西湖的风光庆幸还有蓑衣和苇笠,摇着小船做个渔翁总还可以。

逐句剖析

"争得才如杜牧之":杜牧的诗才何处可得?

# 杜牧之:唐诗人杜牧。杜牧诗多写湖山之胜,李商隐《杜司勋》诗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句,推崇不已。,争得:怎得。

"试来湖上辄题诗":来到湖上,免不了挥毫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春天烟雾缭绕的寺院,敲响清脆的茶鼓之声召唤僧徒们饮茶,

# 茶鼓:寺院中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

"夕照楼台卓酒旗":夕阳照耀着楼台,最吸引人的要数那高矗的一竿酒旗。

# 卓:树立。

"浓吐杂芳熏巇崿":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山岭上香气终日不散,

# 巇崿:指山峦。巘,山峰。崿,山崖。

"湿飞双翠破涟漪":两只翠鸟从湖中惊飞,水面荡起圈圈涟漪。

# 翠:翠鸟。

"人间幸有蓑兼笠":我爱这西湖的风光庆幸还有蓑衣和苇笠,

"且上渔舟作钓师":摇着小船做个渔翁总还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湖春日》是北宋王安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西湖春日美景,表达诗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与向往闲适生活的心境。首联借慕杜牧才情引入,总赞西湖;颔联和颈联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绘西湖边寺院春烟、茶鼓声声,楼台夕照、酒旗高卓,山间花香馥郁,湖面翠鸟惊波等春日景致;尾联写诗人愿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于渔舟垂钓。运用借客尊主的手法,首联借杜牧衬西湖之美;移步换景,中间两联多角度展现西湖春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此作品以细腻笔触、精巧构思,展现西湖春日盛景与诗人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西湖春日》由北宋王安国所作。王安国于春天游览杭州西湖,被西湖的明媚风光所陶醉,心情愉悦,遂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咏赞西湖春日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西湖春日里寺院、楼台、花香、翠鸟等诸多美景,营造出繁华兴旺、春意盎然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从“春烟寺院”到“夕照楼台”,随视角移动,展现不同场景——春日晨雾中,寺院茶鼓声声,透着宁静禅意;黄昏夕照里,楼台酒旗猎猎,漾出市井烟火。一静一动、一晨一昏,串联起西湖春日的多元风貌,让画面在转换中鲜活。正面描写:“浓吐杂芳熏巇崿,湿飞双翠破涟漪”中,“浓吐杂芳”,以“浓吐”状繁花盛放之态,“熏巇崿”写花香漫染山岩,从嗅觉、视觉渲染花草的艳丽馥郁;“湿飞双翠”,描水鸟带露掠水,“破涟漪”显灵动身姿,借动态勾勒水鸟活泼之态。以细腻笔触,正面绘出西湖春日花草之繁、水鸟之趣,尽显自然生机。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诗人以感喟与企望交织的语气,直白地袒露了对西湖的赞赏之意。杜牧因诸多描摹湖山的佳作,备受人们推崇,李商隐便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之句。在此,诗人借对杜牧才华的企慕,意在赞叹西湖之美,仿佛在说,若能有杜牧这般才情之士来西湖题诗,方能不负这人间胜景。这种写法属于借客尊主,从侧面切入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赞美的基调,也振起了全篇的气势。虽说世间难觅杜牧那样的才华,但当人们来到西湖,目睹湖光水色,定会心生愉悦,雅兴大发,诗兴也随之而来。于是,中间四句顺势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绘:西湖畔,寺院林立,春烟袅袅飘动,其间不时传来召集僧人饮茶的鼓声;孤山下,楼台亭榭在夕阳的映照下披上绚丽霞光,屋角处高高竖起的酒旗,似在热情招徕着顾客;起伏的山峦间,春花万紫千红,浓郁的芳香扑鼻而来;湖面上,游客的画船轻轻摇荡,划破粼粼波光,船头上刻画的双双翠鸟,也被溅起的水花打湿。这四句,一句一景,细腻而真切地勾勒出西湖春光图。写寺院时,春烟中的茶鼓声声,足见其香火旺盛、僧徒众多;写楼台时,夕阳下飘扬的酒旗,暗示着早晚游客不绝、店铺繁忙。描绘山色,以“杂芳”渲染,“熏”字的运用,让读者仿若能嗅到那扑面而来的浓香。刻画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三字,生动展现出游船的悠然和湖水的平静。无论游湖还是登山,亦或是寻访寺院、登临楼台,人们所领略到的,皆是一派春意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的旖旎风光。这里运用移步换景之法,工笔细描,不仅呈现出视觉上的生动画面,还从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让读者切实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华兴旺与蓬勃生机。尾联中,诗人抒发了对西湖的整体感受,在意义上与首联遥相呼应,措辞上也与开篇紧密关联。人生难得有杜牧那样的诗才,但所幸人间有蓑衣和苇笠。即便作诗才情不足,驾着渔舟做个钓翁也不错。诗人眷恋西湖风光,不舍离去,由此萌生出栖身湖山的雅志。“幸”“且”二字,与上文“争得”相呼应,使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峭响,五、六最工,尾句高甚。

元文学家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十

# “茶鼓”、“酒旗”对亦可喜,但专事此种,便入小家尾亦习径,未见其高。又“通体鲜华,起得超妙。五、六生造而不捏凑,“且上”二字缴起句“争得”二字,一气呼应。

清文学家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

# 中二联亦似昆体。

清诗人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卷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造《九月二日》

下一篇:宋·韩淲《柳梢青·玉水明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