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liú
chūn
zhù

朝代:宋作者:王安国浏览量:3
liú
chūn
zhù
fèi
jìn
yīng
ér
mǎn
cán
hóng
gōng
jǐn
zuó
nán
yuán
fēng
xiǎo
lián
chū
shàng
xiǎo
lái
rào
tiān
kěn
huà
táng
zhū
chūn
fēng
zài
huā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满地都是脏污的红锦落花,是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逐句剖析

"留春不住":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

# 春:春天。,留:留住。

"费尽莺儿语":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

# 费尽:白白地。

"满地残红宫锦污":满地都是脏污的红锦落花,

#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残红:凋落的残花。

"昨夜南园风雨":是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

# 昨夜南园风雨:“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南园:泛指园圃。

"小怜初上琵琶":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

#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晓来思绕天涯":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

# 绕:萦绕。,思:思绪。

"不肯画堂朱户":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

# 画堂朱户:指豪门望族、官贵之家。

"春风自在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 梨花:一作杨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留春不住》是宋代词人王安国的一首词。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写暮春萧条景色,抒发惜花惜春之情,表达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下片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画堂朱户,体现不亲权贵的品格。全词情景交融,清新婉丽,笔法精妙,是伤春词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王安国(1027?~1074),宋代词人。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数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王安国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后历官秘阁校理等职。论新法与其兄有异,后罢归田里。其工诗善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其词哀怨温婉,缠绵悱恻,与王安石词风迥异。诗风秀雅清丽,意象丰满。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后人辑有《王校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怀人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景色、抒写惜花惜春情意,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幽怨,表达了作者慨叹年华逝去的惆怅及不亲权贵的品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赋予莺儿人的情感,写其苦劝春天停留,实则借莺鸟的“费尽”啼语,曲折表达词人留春无计的失落,以禽鸟拟人化的徒劳,衬托人对春逝的无奈。倒装:上片首句先写“留春不住”的结果,再以“昨夜南园风雨”补叙原因,通过倒装突出残春景象的触目惊心,强化伤春之情的突如其来。感官描写:“满地残红”(视觉)与“莺儿语”(听觉)结合,从色彩(残红)和声响(莺啼)勾勒暮春图景;下片“小怜初上琵琶”(听觉)与“梨花”(视觉)呼应,多感官交织渲染愁绪。借代:以“小怜”借指弹琵琶的歌女,用北齐冯淑妃的典故代指善音律的女子,既贴合“琵琶”意象,又增添典雅韵味,暗喻闺中女子的春愁与思念。化用:下片“小怜初上琵琶”化用北齐冯淑妃“慧黠能弹琵琶”的典故,以“小怜”代指歌女,借其弹奏的“弦弦掩抑声声思”,含蓄表达惜春伤逝之情,使抽象愁绪有了具体依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费尽莺儿语”以黄莺徒劳啼唱衬托词人留春无计的失落,莺鸟的以美衬丑,下片梨花“不肯画堂朱户”以其自由高洁,衬托权贵门第的庸俗,暗表词人不附权势的品格。融情于景:上片“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将伤春之情融入风雨摧花的画面,以残红满地的衰败景象传递惆怅;下片“春风自在梨花”以梨花飘荡的意象,寄寓超脱世俗的情怀,景中含情,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一幅残春的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开篇便点明由于昨夜风雨骤起,南园已是落花满地。词人目睹这万花凋零之景,心中满是伤感。此时,黄莺不停啼叫,仿佛它也在为落花而忧愁,苦苦挽留春天不要离去。“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恰似词人无奈的叹息。这里写莺儿费尽口舌留春,实则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失落。毕竟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本是自然规律,与莺儿并无关联。然而,词人巧妙地赋予禽鸟以人的情感,不直接表达自己无法留住春天的痛苦,而是借莺儿之口来传达,这种手法新颖且富有韵味。此词还巧妙地交叉描写听觉和视觉感受,从声音和色彩两个维度,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景。下片从视觉转向听觉。当词人正为春天的匆匆离去而惆怅不已时,仿佛从远方传来歌女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琵琶声中满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原指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她聪慧狡黠且擅长弹奏琵琶,后世诗人常借此指代歌女。这琵琶声哀婉动人,在这即将消逝的春宵里,不知有多少闺中女子辗转难眠,她们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跨越千里,追寻着天涯游子。此处,作者抒发的是因春天离去而引发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最后,词人将目光聚焦在眼前的杨花上,这是暮春特有的景象。只见洁白如雪的梨花自由自在地飘舞,却始终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梨花的这种姿态,仿佛象征着一种不慕权贵、坚守自我的品格。它在暮春的天空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着最后的倔强与高洁,为整首词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让读者在感受到春逝之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深沉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将个人生活与性情风骨融入写景之中,以暮春残红、莺啼梨花等意象,勾勒出伤春图景的同时,暗寓不附权贵的品格,堪称构思精巧、情韵深婉的伤春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清谭献《谭评词辨》卷二

# 大梁罗叔共为余言:“顷在建康士人家,见王荆公亲写小词一纸,其家藏之甚珍。其词云:‘留春不住’云云。荆公平生不作是语,而有此,何也?”仪真沈彦述谓余言:“荆公诗,如:‘繁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等篇,皆平父诗,非荆公诗也。”沈乃元龙家婿,故尝见之耳。叔共所见,未必非平甫词也。

宋周少隐《竹坡老人诗话》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刚中《鼓子花》

下一篇:宋·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