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不把花为主":芭蕉并不以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展露风流,
# 为主:展露。,不把花:不以绚丽多资的花朵。
"多情管定烟和雨":只在烟雨空濛的时刻撩拨人们的情思。
"潇洒绿衣长":一身绿衣伸展特有的潇洒风韵,
"满身无限凉":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
# 凉:清凉。,满身:浑身上下。
"文笺舒卷处":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象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
# 舒卷:伸展,铺开。
"似索题诗句":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
# 似索题:要请我在上面题写。
"莫凭小阑干":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
"月明生夜寒":明月已升到中天,寒气袭人,还是回屋去吧。
张鎡,字功甫,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描绘了芭蕉独特的风姿与品格,通过拟人化手法展现其情态,营造出空灵含蓄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芭蕉的欣赏与情思。
2. 写作手法
拟人:“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将芭蕉比作身着绿衣的人,以“绿衣长”写其叶片修长,“潇洒”“凉”赋予其人的气质,凸显清逸超脱。“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更将叶片比作文笺,言其“索题诗句”,仿佛通人意,拉近物我距离,展现物我相契的意趣。对比:“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以芭蕉与众花对比,众花以花争艳,芭蕉偏于烟雨中显风情,突出其不慕繁华、清冷自持的独特品格,暗含词人对世俗审美的疏离。以景结情:“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以月夜寒景收束,未直言愁绪,却借“月明”“夜寒”的空寂意境,让读者从清寒中感受词人复杂心绪,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上片:“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起句便通过对比凸显芭蕉与其他花卉的差异:它不将“花”作为展现“风流”的资本,偏偏在烟雨中尽显“多情”本色。这一对比既打破了世俗对“风流”的惯常认知,又为芭蕉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出场环境——摒弃喧阗热闹的春日争妍,独在烟雨朦胧中展露风致。“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以拟人化手法勾勒芭蕉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绿衣长”摹写其叶片修长舒展的姿态,“潇洒”二字赋予其超然飘逸的神韵;“满身无限凉”则从触觉角度切入,既实写芭蕉叶片带来的清凉感,又虚写其透露出的清逸品格。这种“凉”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感知,更暗含对世俗喧嚣的疏离。正如吴文英笔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即便无雨,芭蕉亦自有一股清冷风韵,词人借此隐约勾勒出自身潇洒雅洁的文人形象。下片:“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进一步展开想象:那一片片舒展的芭蕉叶,宛如铺开的文笺,“似”字赋予其主动“索句”的情态,仿佛芭蕉因感知知音而心生期许,渴望词人以诗句回应。这一拟人化想象打破物我界限,在“叶”与“笺”、“芭蕉”与“词人”之间搭建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凸显二者的精神契合。“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以景语作结,陡然转至词人的主观感受:明月高悬,清辉洒在芭蕉叶上,仿佛生出夜寒。“莫凭”二字似是劝己,又似感慨——为何不能凭栏?是因“月明生夜寒”的清冷意境触动内心,还是因芭蕉“索题”而自惭才思?词人未明言,仅以“夜寒”的空寂氛围收束,既呼应上片“满身凉”的清寒基调,又将未说尽的情思融入月夜图景中。正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诣,这种留白让读者可从芭蕉的清高、世态的炎凉、文人的孤寂等多重角度展开联想,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世界中,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紧密相连。李清照于《添字丑奴儿》中写道:“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词人将内心的伤心、愁闷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甚至对芭蕉生出几分怨艾之情。反观张鎡的词作,其感情抒发呈现出空灵含蓄的特质。他并未直接宣泄哀愁与悲凉,而是巧妙地将情绪融入雨丝烟雾的朦胧景致,寄寓于寒夜清冷的月色之中,使情感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那一缕淡淡的哀愁,如九曲柔肠,萦绕心间,尽显欲言又止、含蓄委婉的韵味。与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惜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车风暗拆看”相比,张鎡的作品虽在暗示性上稍逊一筹,但其整体营造的意境更具象征意味,在情感表达上也更显曲折深邃、耐人寻味。
上一篇:宋·宋伯仁《纸鹞》
下一篇:宋·释道行《偈十首(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