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洗高梧":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
"露漙幽草":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
# 漙:露水多。
"宝钗楼外秋深":宝钗楼外秋意正深。
# 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土花沿翠":青苔沿着墙根伸展,
# 土花:青苔,苔藓。
"萤火坠墙阴":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静静地听着那寒蛩的声音断断续续,
"微韵转、":细微的音韵流转、
"凄咽悲沉":发出凄惨悲沉的鸣叫。
"争求侣":促织儿争着寻求伴侣,
"殷勤劝织":好像在殷勤地催促人们织布,
# 劝:催促。
"促破晓机心":一直催到人们破晓仍未歇。
# 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儿时":儿时啊,
"曾记得":还记得,
"呼灯灌穴":我们呼喊着点灯,用水灌蟋蟀的洞穴,
# 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敛步随音":轻轻迈步,顺着声音追寻。
# 敛步:脚步很轻。
"任满身花影":任凭满身都是花的影子,
"犹自追寻":还是依旧追寻着蟋蟀。
"携向华堂戏斗":把蟋蟀带到华丽的厅堂去争斗玩耍,
# 华堂:精美的厅堂。
"亭台小、":亭台虽小、
# 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笼巧妆金":但小笼小巧而涂金色。
# 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今休说":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
"从渠床下":只能听任它在床底下,
# 渠:它。
"凉夜伴孤吟":在这清凉的夜里陪伴我独自吟唱。
张鎡,字功甫,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第一句改成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词。上阕营造了秋夜清冷的氛围,通过描写促织儿的声音和活动,展现秋意。下阕则通过回忆儿时捉促织、斗促织的欢乐场景,与当下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儿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如今孤身一人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化用了唐代天宝年间长安人斗蟋蟀的典故。据记载,当时长安人用象牙、金玉等制作蟋蟀笼,在华堂中举行斗蟋蟀活动,此句通过化用该典故,生动展现了昔日斗蟋蟀的热闹场景,增添了词作的文化底蕴,也与如今的孤寂形成对比,强化了今昔之感与落寞情绪。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运用了反衬手法。往昔儿时捕促织、斗促织的欢乐场景热闹有趣,而如今却只能在床下听着促织儿在凉夜中独自吟唱,以乐景衬哀情,更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如今的落寞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月洗高梧,露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描绘出一幅秋夜清幽之景。月光洒在高大的梧桐树上,露水沾湿了幽草,点明时节为深秋,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进一步刻画庭院景象,苔藓沿墙蔓延,萤火虫在墙阴坠落,从视觉角度勾勒出环境的静谧。“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将笔触转到听觉,细致描摹蟋蟀鸣声,断断续续,音调凄切悲沉,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蟋蟀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写它急切求偶、催促织布,直至破晓,生动展现蟋蟀特性,也为下阕情感抒发做铺垫。下阕以“儿时,曾记得”引发回忆。“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儿时捕蟋蟀的场景。提着灯,用水灌蟋蟀洞穴,轻步跟随虫鸣声,不顾满身花影,执着追寻,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与对捕蟋蟀的热衷展现得淋漓尽致。“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写把蟋蟀带到华丽堂中争斗,蟋蟀笼小巧精致,装饰华美,描绘出昔日斗蟋蟀的欢乐与热闹。“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陡然转折,“今”字将思绪拉回现实,如今只能听着床下蟋蟀在凉夜独自吟唱,今昔形成鲜明对比,往昔的欢乐与如今的孤寂相互映衬,强烈抒发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当下的落寞伤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词采用明线结构布局谋篇,使得线索清晰可辨,整体架构平稳质朴。其间虽融入了几处典故,却未造成理解障碍,并无晦涩之感。读者能够顺着这一明晰线索,轻松跟随词人的笔触,领略词作中描绘的情境与传达的情思。
# 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
清郑文焯 校《白石道人歌曲》
下一篇:宋·周密《瑶花慢·朱钿宝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