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碧虚中住":月亮悬挂在碧蓝的夜空,倒影停驻在池水中央,
# 碧虚:蓝天。
"人向乱荷中去":词人乘游船划向荷花深处。
# 乱:指荷叶疏密、浓淡、高低、参差之态。
"花气杂风凉":凉风夹着荷花荷叶的清香吹送过来,
"满船香":满船都弥漫着芬芳。
"云被歌声摇动":飘荡的云彩仿佛被清亮的歌声撼动,
"酒被诗情掇送":酒酿诗情,诗助酒意。
# 掇送:催迫。
"醉里卧花心":醉倒在荷花簇拥的船心,
"拥红衾":身披如红被般纷披的莲叶。
# 衾:被子。
张鎡,字功甫,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玩抒怀词。全词描绘了月夜泛舟荷池、醉卧花心的闲适场景,既抒发了对自然清幽之美的沉醉,又暗含超脱尘俗、诗酒风流的雅士情怀,在声色交织中透出空灵澄澈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通感:“花气杂风凉”将荷香(嗅觉)与凉风(触觉)结合,凉意与香气相融,暗示舟行荷丛的动态过程,同时弱化视觉描写,凸显暗夜中其他感官的敏锐。虚实结合:“月在碧虚中住”以“碧虚”一词既指碧蓝夜空(实),又暗喻池水倒影(虚),通过“住”字凝固定格月影沉璧的奇幻瞬间,形成“天光水色两难分”的朦胧美感。用典:“云被歌声摇动”运用《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典故。原典强调歌声穿透云霄的力度,此处却反其意而用之:以歌声摇动池中云影(倒影),将听觉震撼转化为视觉涟漪,既赞歌伎声色之美,又暗藏“水天云影共徘徊”的虚实笔法。化用:“月在碧虚中住”之“碧虚”,字面指澄澈夜空,实则化用张九龄《送宛句赵少府》“修竹含清景,华池淡碧虚”的池天互映意境。词人将张诗中的池水碧色与天空虚境交融,使“碧虚”既是实写月悬夜空,又暗喻月影沉池的倒影,形成“天光即水光”的玄妙观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月在碧虚中住”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谓“碧虚”,正如张九龄《送宛句赵少府》中“华池淡碧虚”所描绘,既指碧蓝夜空又暗含池水倒影。此处通过“住”字将月影凝驻于虚实之间,既见天宇皓月当空,又显池中月影沉璧,创造出空明澄澈的意境。接续的“人向乱荷中去”则通过“乱”字精妙勾勒出荷叶的生态美——既有疏密相间的层次感,又具高低错落的空间感;而“去”字则以动态笔触将人物引入荷塘深处,使画面产生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花气杂风凉。满船香”二句聚焦夜泛体验。运用嗅觉(荷香)与触觉(凉意)的感知,将舟行轨迹转化为感官体验:夜色的视觉遮蔽反而强化了其他感官的敏锐度:凉风裹挟清芬穿肌透骨,幽香萦绕船舱沁人心脾。借助嗅觉和听觉,不仅暗示了舟在不断移动,而且流露出作者泛舟荷池的愉悦心情:舟楫轻移间,但觉荷风染香、月华沐身,恍若置身蓬莱仙境,物我两忘而神思飘举。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使得寻常的园林夜游升华为具有禅意的审美体验。下片首句“云被歌声摇动”以虚笔写实境:舟行碧波间,歌者清音激越,竟引得云影水光摇曳生姿。此处巧妙化用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典故,既展现天地间水云交融的奇幻景致,又暗赞歌伎声色双绝。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如盐入水不着痕迹,将艺术感染力融入自然意象之中。接续“酒被诗情掇送”一句,“掇送”二字道尽诗酒相催的创作冲动——酒意蒸腾间,冷香墨韵自笔端流泻。而后“醉里卧花心,拥红衾”的描写,更显炼意之妙:舟泊荷塘,醉眼观莲,水月交辉处竟似身卧花丛,红荷如被覆体。这种双关手法既写实境宴乐,又造镜花水月的诗境,将世俗欢愉升华为清雅意象,最终以"醉后不知天在水"的缥缈意境收束,既避俗艳之弊,又守住了全篇空灵澄澈的审美格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写景方面尤为出色,兼具视觉与听觉之美。词中描绘的色彩极为丰富:澄澈的碧空、艳丽的锦被、素净的云朵与青翠的荷叶交相辉映;既有流水潺潺、风声簌簌的自然韵律,又有人间歌乐的袅袅余音;字里行间还萦绕着沁人的花香与醇厚的酒气。然而当这些元素被统摄于明月清辉之下、澄澈碧空之上时,原本浓艳的色彩竟转化为清雅气韵,富丽堂皇的景致也褪作朦胧柔和的意境。这种化繁为简、寓浓于淡的笔法,恰与北宋词人晏殊含蓄典雅的诗词意境遥相呼应。
# 这是月夜游荷塘的描写,月明花香,风细水凉,再加上诗情酒兴,音乐歌唱便十分惬意了。经营园林者可从中受启发。
现代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教授艾定增
# 全词近乎白描,但并不乏声色,在云水花月之间营造出一派和谐的氛围,流连其间,岂有不陶醉的道理。词人的豪纵旷达,寄情山水于此阕便可见一斑。
现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
上一篇:宋·陶梦桂《次韵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