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xiàn
zhāi
chóu
zuò
zuò

朝代:宋作者:葛胜仲浏览量:3
qiū
wǎn
hán
zhāi
chuáng
xiāng
zhuàn
héng
qīng
xián
chóu
mèng
zhú
jiāo
yún
wài
āi
hóng
鸿
yōu
rén
guī
luàn
shān
shù
xié
huāng
chéng

译文

晚秋时节,县衙的斋舍透着寒意,藜木床榻,案头的香炉中,香烟袅袅,如轻雾般在室内轻盈缭绕。心中有多少无端的愁绪。仿佛在梦中追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云外传来孤雁哀鸣,仿佛在替隐者诉说心事。想要归去却不能实现。眼前是无数杂乱的山峰。夕阳的余晖洒在荒城之上,远处传来阵阵悲凉的鼓声。

逐句剖析

"秋晚寒斋":晚秋时节,县衙的斋舍透着寒意,

"藜床香篆横轻雾":藜木床榻,案头的香炉中,香烟袅袅,如轻雾般在室内轻盈缭绕。

"闲愁几许":心中有多少无端的愁绪。

"梦逐芭蕉雨":仿佛在梦中追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

"云外哀鸿":云外传来孤雁哀鸣,

"似替幽人语":仿佛在替隐者诉说心事。

"归不去":想要归去却不能实现。

"乱山无数":眼前是无数杂乱的山峰。

"斜日荒城鼓":夕阳的余晖洒在荒城之上,远处传来阵阵悲凉的鼓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是宋代词人葛胜仲的一首婉约词。此词写词人于县衙斋室中愁坐凝思的情状。起笔“秋晚寒斋”,既点出时令(寒秋傍晚),又交代地点(县衙斋室),清冷氛围与词题“秋晚”形成意境呼应。主人公独坐藜木床榻,目之所及,熏香袅袅如篆字盘曲,轻雾横飘似愁思萦回——“香篆横轻雾”一句,既实写眼前之景,又以比兴手法暗喻心境:萦回的篆香恰似愁绪盘桓不去,横飘的轻雾犹如悲思缕缕缠绕,物境与心象在朦胧烟霭中悄然叠合。“闲愁几许”四字直抒胸臆,将当下心头那一缕难以名状的孤寂与怅惘和盘托出,在清空疏朗的笔触中暗藏幽微心曲,为后续景物描写埋下情感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北宋间词人

葛胜仲(1072~1144),南北宋间词人。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绍圣进士,历任杭州司理参军、兖州教授、国子祭酒等职,后再知湖州,与寓居湖州卞山的叶梦得常以词唱和。绍兴十四年卒,谥文康。葛胜仲的诗词多宴游清赏、唱酬之作,偶有身世之感。其中咏“天穿节”的《蓦山溪》词,可考宋人风俗。词不甚工,而事甚奇,故为世人所赏。陈廷焯《词则·别调集》称其《鹧鸪天·新春》为“词中变格,而风致绝胜,并能使无情处都有情”。著有《丹阳集》《丹阳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葛胜仲获罪遭贬,被责令前往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任职。这首词作于他谪居期间,字里行间满是寂寥抑郁之情,深切流露着想回家却无法成行的苦闷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全词以秋日县斋为背景,通过寒斋香篆、芭蕉夜雨、哀鸿乱山等意象,刻画了词人羁旅愁坐时归乡无望的孤寂心境,抒发了对仕途困顿与人生漂泊的深沉怅惘。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闲愁几许”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词人直截了当地抒发此时此刻内心的独特感受,点明了愁情,让读者直接感受到其内心的愁绪。“归不去”三字也是直接抒情,直白地表达出词人羁臣远谪难得返乡的悲哀、辛酸、惆怅与愤慨。以景结情:结句“斜日荒城鼓”,借乱山、斜日、荒城、暮鼓等景收束,景物染上主观愁情色彩,以景结情,加深“愁”之题旨表达。象征:“乱山无数”以“乱山”象征归程的重重障碍,“乱”字更添艰险,既写眼前景,又蕴含词人心绪烦乱与忧愁。比喻:以“芭蕉雨”喻“闲愁”,将无形愁绪比作江南常见的溟濛秋雨,突出愁绪如秋雨般无边无际、绵绵不绝,营造出愁肠百结、梦中亦难摆脱的氛围,生动展现词人内心愁思的深沉与持久。虚实结合:上阕“秋晚寒斋”“藜床香篆”为实写谪居环境之清苦,“梦逐芭蕉雨”则虚写梦境中追寻归乡之愿,一实一虚间交织现实困守与心灵漂泊的矛盾;下阕“天欲暮,断霞千缕”是眼前暮色实景,“几片归鸦度”则借归鸦意象虚托思归不得的怅惘,以景语写情语,使贬谪生涯的压抑与对故园的眷恋在虚实相生中浑然一体。化用:“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化用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经典设问与意象铺陈手法。原词以多种意象叠加写愁之多,此句则另辟蹊径,仅取“芭蕉雨”单一意象,融入梦境元素,赋予愁绪独特韵味,在借鉴中实现创新。触景生情:词人于寒斋内,见“香篆横轻雾”、闻“芭蕉雨”、望“云外哀鸿”、观“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等景象,由眼前之景触动内心,将羁旅的孤寂、归乡不得的惆怅、谪居的苦闷等复杂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使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深刻表达出内心的愁思与哀怨。

3. 分段赏析

​​“秋晚寒斋”​​一句是描写深秋傍晚时分县斋场景的。其中“寒”字点明斋舍的冷清寂寥,传达出环境氛围的凄凉;“秋晚”则精准捕捉季节与时辰的萧瑟感,暗示时光流逝带来的忧愁。这句开篇以简洁语词铺陈场景,为全词奠定孤寂基调,体现词人借景抒情的传统手法。​​“藜床香篆横轻雾”​​一句是描绘室内陈设和香雾飘渺的景象。“藜床”指简陋草床,点出官舍的简朴;“香篆横轻雾”以动感描述焚香如篆字般袅袅升起,与“轻雾”相融,形成朦胧柔和的视觉效果。此句通过静中见动的手法,突出词人闲坐时的细微观察,反衬内心闲愁的无形延伸。​​“闲愁几许”​​一句是直接点出愁绪的量度与飘忽。“闲愁”表明愁情并非剧烈,而是日常闲居中的深沉积郁;“几许”则设问语气,轻描淡写中暗含愁的不可测与绵长。这句承上启下,过渡出词人的心理状态,其简洁反问增强了情感的共鸣力,体现词作婉约克制的表达风格。​​“梦逐芭蕉雨”​​一句是写梦境追逐雨声的幻象场景。“芭蕉雨”象征雨打芭蕉的淅沥声响,词人用“逐”字使梦境具象化,赋予它以生命般的追逐动作。此句借听觉意象转换视觉描写,呈现愁绪随雨声蔓延的流动感,突显词人被外界触动而心神不宁的深层情感。​​“云外哀鸿”​​一句是描写空中哀鸣鸿雁的远眺景象。“哀鸿”以典型意象暗示流离失所或求援无助;“云外”则拉开空间距离,渲染视野的辽阔孤远。此句通过简短写景,自然引入下阕的抒情,鸿雁的“哀”声巧妙映射词人的羁旅愁肠。​​“似替幽人语”​​一句是借鸿雁声传达幽居人愁绪的拟人手法。“替幽人语”赋予鸿雁以代言者的角色,“似”字轻巧点出词人的主观联想而非现实。此句以移情手法转化自然物象,增强物我交融的意境,表现词人孤寂中的自我安慰。​​“归不去”​​一句是直白表达归心难遂的无奈。“归”字简练点明主题;“不去”双重否定强调障碍重重,道出宦途羁绊的残酷现实。此句以顿挫语势收束上句的联想,显露出词人矛盾心理的尖锐转折,语言朴素却情感深沉。​​“乱山无数”​​一句是描绘眼前重叠山峦的阻碍景象。“乱”字刻画山势的杂乱无序;“无数”夸张形容山多如障,象征归途险阻。此句以静态物象写动感障碍,简洁传达空间上的不可逾越感,加深了前句“归不去”的沉重氛围。​​“斜日荒城鼓”​​一句是渲染日暮荒城鼓声的苍凉场景。“斜日”点明时间向晚,照应“秋晚”;“荒城鼓”以听觉意象收尾,鼓声的单调破败映衬城市的荒废。此句以声衬静、以景结情,结句有力,强化了全词的孤寂凄美意象和词人对仕途生活的倦怠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桂源铺》

下一篇:宋·杨万里《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