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溟溟雨意若丝棼":弥漫迷蒙的雨意像纷乱的丝缕,
"银竹森森泻夜云":密集的雨丝如银色竹林般从夜云中倾泻而下。
"忆昔曾行两京道":回忆从前曾经行走在两京的道路上,
"还如孤驿枕边闻":就如同当年在孤寂的驿站枕畔听到的一样。
张嵲(1096—1184),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诗。描述了夜晚雨意浓重的景象,继而回忆往昔的点滴。表达了诗人在雨夜中对往昔旅途生活的追忆,暗含对时光流逝、人生漂泊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溟溟雨意若丝棼,银竹森森泻夜云”,描绘了眼前真实的雨夜景象,实写夜雨景象,“忆昔曾行两京道,还如孤驿枕边闻”,由眼前的雨声转入对往昔的回忆,属于虚写;两者通过“雨声”这一共同意象,使当下的孤独与往昔的漂泊感相互叠加,强化了诗人心中的羁旅愁思。比喻:“溟溟雨意若丝棼”将弥漫迷蒙的雨意比作纷乱如丝的状态,以“丝棼”(丝缕纷乱)的具体形象,生动描绘出雨意浓厚、雨丝繁密杂乱的景象。
3. 分段赏析
“溟溟雨意若丝棼”一句,描绘出弥漫迷蒙的雨意,诗人以“丝棼”作比,将抽象的雨意化为纷乱如丝的具体形象,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展现了雨丝繁密杂乱的景象,语言简洁却画面感十足,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雨意的浓厚。“银竹森森泻夜云”中,“银竹”常用来喻指雨中的竹林或雨丝,这里既可能是写雨丝如竹林般密集,又似从夜云中倾泻而下,“森森”一词凸显出雨势的盛大与连绵,“泻”字则赋予雨力量,进一步强化了深夜雨景的壮阔,继续以自然意象勾勒雨景,与上句相呼应,共同构建出深夜雨势的画面。“忆昔曾行两京道”转入回忆,诗人想起过去行走在两京道路上的经历,这里的“两京道”既是具体的行旅路径,也暗含着过往的奔波与羁旅记忆,属于虚写,通过回忆拉开距离,为下文的情感抒发铺垫。“还如孤驿枕边闻”则拉回现实,写当下在孤寂的驿站中,枕边听到的雨声仿佛与往昔两京道上的雨声重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的雨景感受相连。诗人身为游子,在孤驿中的听雨体验,流露出浓浓的羁旅愁思,过往的行旅记忆与此刻的孤寂境遇交织,让这份愁思更显深沉,也凸显了诗歌行旅主题下的感怀之情。
上一篇:宋·邵雍《偶书》
下一篇:宋·唐询《华亭十咏·顾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