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张嵲浏览量:3
yàn
fán
shǔ
shāo
xīn
qīng
páng
huáng
néng
mèi
jiě
dài
lín
qián
tíng
cháng
lín
yuǎn
biāo
liáng
shū
líng
bái
bèi
bǎi
cǎo
hàn
shàng
zòng
héng
shān
gāo
shuǎng
jiǔ
xié
féi
dùn
qíng
dāng
suì
zhèn
zhí
zài
zhū
míng
jīn
shí
wéi
jiāo
kuàng
nǎi
róu
cuì
xíng
yīn
quán
biàn
tāng
yǐng
chéng
jīng
niàn
shì
cháo
shì
jiē
tián
méng
dài
míng
yuè
pái
huái
liè
xīng
yán
zhēng
wèi
qiū
fēng
shēng

译文

心里烦闷,厌恶这酷暑,稍稍为傍晚清爽的气息感到欣喜。辗转反侧睡不着,解开衣带走到庭院前。高大的树林中激荡起远处的狂风,残留的凉意钻进稀疏的窗棂。白露覆盖了各种野草,银河在天上纵横流淌。山间的气息本就高远清爽,长久以来契合我隐居避世的心境。羲和在这个时节,履行职责,此时正值夏季。金属和石头都会被烤焦,何况是柔弱脆弱的身躯。阴凉的泉水变成了滚烫的汤汁,傍晚的禾穗也成了干枯的茎秆。想到那些在朝廷、市场上奔波的人,又感慨田间的农夫。我徘徊着等待明月升起,在星光下来回踱步。酷热蒸腾难道不痛苦吗,可又害怕秋风来临。

逐句剖析

"怫郁厌烦暑":心里烦闷,厌恶这酷暑,

"稍欣夕气清":稍稍为傍晚清爽的气息感到欣喜。

"彷徨不能寐":辗转反侧睡不着,

"解带临前庭":解开衣带走到庭院前。

"长林激远飙":高大的树林中激荡起远处的狂风,

"余凉入疏棂":残留的凉意钻进稀疏的窗棂。

"白露被百草":白露覆盖了各种野草,

"河汉上纵横":银河在天上纵横流淌。

"山气自高爽":山间的气息本就高远清爽,

"久谐肥遁情":长久以来契合我隐居避世的心境。

"羲和当此岁":羲和在这个时节,

"振职在朱明":履行职责,此时正值夏季。

"金石亦为焦":金属和石头都会被烤焦,

"况乃柔脆形":何况是柔弱脆弱的身躯。

"阴泉变汤液":阴凉的泉水变成了滚烫的汤汁,

"夕颖成枯茎":傍晚的禾穗也成了干枯的茎秆。

"念彼市朝士":想到那些在朝廷、市场上奔波的人,

"复嗟田亩氓":又感慨田间的农夫。

"徙倚待明月":我徘徊着等待明月升起,

"徘徊步列星":在星光下来回踱步。

"炎蒸岂不苦":酷热蒸腾难道不痛苦吗,

"复畏秋风生":可又害怕秋风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热》是宋代张嵲所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以夏季炎热为题材,描写了酷暑中的景象与诗人的生活状态。诗人刻画了长林、百草、河汉、明月等景致,以及暑热下泉变汤液、禾苗枯茎的情景。诗中既流露对暑热的忧愁,又表达对市朝士与田亩氓的同情,还蕴含着对时序变化的感怀与无奈。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真实展现了夏日生活的体验与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84),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怫郁厌烦暑,稍欣夕气清”,以直白的语言写出诗人对酷暑的烦闷和傍晚天气转凉的些许欣慰,情感真切自然。“彷徨不能寐,解带临前庭”承接上文,因烦热难以入眠而走到庭院,动作细节刻画了诗人的焦躁与寻求清凉的状态。“长林激远飙,余凉入疏棂”描绘了远处树林中吹来的凉风透过窗棂带来凉意的景象,“激”“入”二字生动写出风的动态与凉意的渗透。“白露被百草,河汉上纵横”则转向夜景,白露覆盖百草、银河在天空纵横,画面静谧开阔,暗含诗人对自然景致的细微观察。“山气自高爽,久谐肥遁情”由景及情,山中清爽的气息契合诗人长期以来向往隐居的心境,流露对隐逸生活的认同。“羲和当此岁,振职在朱明”引入神话人物羲和,点出夏季时节,以神话入诗增添了文学色彩。“金石亦为焦,况乃柔脆形”用夸张手法极写暑热之烈,连坚硬的金石都能被烤焦,何况脆弱的人体,突出炎热的威力。“阴泉变汤液,夕颖成枯茎”进一步描写暑热的影响,阴凉的泉水变热、禾苗干枯,展现自然万物在酷暑下的艰难状态。“念彼市朝士,复嗟田亩氓”由自身感受转向他人,想到在官场和田间劳作的人们,流露出对他们身处酷暑的同情,情感从个人扩展到众生。“徙倚待明月,徘徊步列星”刻画诗人在庭院中等待明月、徘徊于星光下的动作,体现其在暑夜中的煎熬与期盼清凉的心情。结尾“炎蒸岂不苦,复畏秋风生”收束全诗,写出诗人既苦于酷暑炎热,又担心秋风带来萧瑟的复杂心绪,蕴含着对时序流转的无奈与感怀,让情感更显深沉。整首诗从个人生活场景入手,逐步扩展到自然与社会,情感层层递进,语言质朴却饱含真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史达祖《三姝媚·烟光摇缥瓦》

下一篇:宋·曾季貍《金沙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