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长费买花钱":入春来不知耗费多少买花钱,
# 买花钱:旧指狎妓费用。,长费:指耗费很多。一作“花边”。旧指狎妓费用。,一春:整个春天。
"日日醉花边":一天天沉醉在西湖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玉骢马熟识逛西湖的路,
# 玉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骄嘶过、":昂首嘶鸣走过、
# 骄:马壮健。
"沽酒垆前":酒楼楼前。
# 沽酒:从市上买来的酒;买酒。
"红杏香中箫鼓":红杏芳香中箫鼓震天轰响,
#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绿杨影里秋千":绿杨婆娑树影里欢荡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春风十里路上丽人翩翩,
"花厌髻云偏":满头的花朵把云鬓压偏。
# 髻云:形容发髻浓黑如云。
"画船载取春归去":夕阳西下画船载着春光归去,
"余情寄、":未尽游兴全付与了、
"湖水湖烟":湖水和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明日还要带残存的醉意,
# 残醉:酒后残存的醉意。
"来寻陌上花钿":到湖上小路寻找遗落的花钿。
# 花钿:女子头饰。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
南宋词人
俞国宝(?~?),宋代词人。号醒庵,祖籍临川(今江西抚州)。孝宗淳熙间太学生,因作《风入松》词被太上皇赵构所赏,释褐授官。其生性豪放,嗜诗酒,曾游览全国名山大川,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词虽不多见,却写得旖旎多姿,极有情致。况周熙《蕙风词话》评其词“以其句丽可喜,又谐适便口诵,故称述者多”。著有《醒庵遗珠集》10卷,今不传。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赏题材的词。描绘了西湖春日车马熙攘、笙歌缭绕的旖旎风光,体现了南宋统治阶级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状态。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通过“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酒楼”写马,以马因常至西湖而熟悉路径、欢快嘶鸣,侧面烘托词人对西湖的频繁游历与沉醉其中的状态,避免直接写景却尽显西湖吸引力。情景交融:上片“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将词人对西湖的眷恋融入日常游湖行为,下片“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以画船载春、情寄湖烟的意象,使游赏之乐与自然之景浑然一体,情随景生,景因情美。以小见大:以“玉骢”“酒楼”等细微事物切入,通过马的习性、酒楼的存在,折射出西湖作为游赏胜地的整体风貌;用“花压鬓云偏”的丽人细节,展现春日游湖的全民参与度,以局部见全局。渲染:以“一春”“日日”强化游湖频率,用“红杏香”“箫鼓闹”“暖风十里”等多感官意象密集铺陈,从时间延续性与空间丰富性两方面渲染西湖春景的迷人与游赏氛围的热烈,营造沉浸式体验。以景结情:结尾“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以虚写的来日之约收束,借“残醉”“陌上花钿”的意象,既呼应游湖的沉醉,又以未尽的期待延伸词境,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词篇上片以词人的自我形象为切入点,通过细节刻画传递对西湖的深切眷恋。“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中,“一春”“日日”以时间的连续性凸显游湖之频繁,“长费”“醉”则直抒对西湖美景的沉溺。至“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酒楼”两句,表面写马,实则借马的“惯识”(因主人常至而熟悉路径)与“骄嘶”(因环境惬意而欢快嘶鸣),侧面烘托词人对西湖的流连忘返。马的神态实为词人心态的折射,人与马、景与情在此融合为一,既以小见大勾勒出西湖游乐的日常图景,又以“未睹心先醉”的情感基调,为下片游湖盛况的展开预设了一层美的滤镜。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此段“起处自然馨逸”,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上片以情带景、含蓄入题的艺术特色。下片聚焦游湖的核心场景,以密集的意象铺陈春日盛景。“红杏香中箫鼓闹,绿杨影里秋千倦”两句,以“红杏”“绿杨”的鲜明色彩为背景,纳入“箫鼓”“秋千”等动态元素:红杏枝头,箫鼓喧阗,热闹非凡;绿杨影下,秋千摇曳,佳人倦怠,一“闹”一“倦”形成节奏对比,既展现游春活动的丰富多样,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慵懒感。“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则将镜头转向游人群像:十里春风中,丽人头簪鲜花,鬓发如云,花饰压得鬓发歪斜,细节中见出春日游冶的盎然兴致。作者以二十余字浓缩视觉、听觉、嗅觉的多重体验,极写西湖春日的繁盛与活力。继而转入暮归场景:“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以拟人化手法,将“春”具象为可载之物,随画船离去,而未尽之情则融入湖水湖烟,使实景与虚情相映成趣,在热闹之后陡添幽渺之境。结句“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以来日之约收束,“重扶残醉”既呼应前文的沉醉尽兴,又以“残醉”的朦胧感引发想象——究竟是酒醉、景醉还是情醉?留待读者品味。此句与原文“明日再携残酒”相比,少了清寒文人的洒脱,却多了几分对西湖的缱绻眷恋,更贴合整首词浓丽畅达的风格。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叙事完整,从醉心西湖写起,依次展开玉骢近湖、全天游况、画船归去及来日预期的描写,脉络清晰连贯;二是上下片虽按填词惯例分片,却未作明显分工,过片处承接自然,前后意思浑然一体;三是多处细节相互照应,如“日日醉湖边”与“明日重扶残醉”、“玉骢”与“画船”等,使全词描绘的西湖游乐图景更显紧凑统一。
# 淳熙间,德寿三殿游幸湖山。一日御舟经断桥旁,有小酒肆颇雅。舟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光尧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上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明日重携残酒’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云。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
# 起处自然馨逸。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流美。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 “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有此香艳,无此情致。结二句余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此首记湖上之盛况。起言游湖之豪兴,次言车马之纷繁。“红杏”两句,写湖上之美景及歌舞行乐之实情。换头,仍承上,写游人之钗光鬓影,绵延十里之长。“画船”两句,写日暮人归之情景。“明日”两句结束,饶有余韵。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赵鼎《寒食》
下一篇:宋·晁端礼《喜迁莺·清和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