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朝代:宋作者:赵鼎浏览量:3
chái
mén
cūn
luò
jiào
chā
liǔ
nián
huá
jìn
yān
dào
yuè
rén
guó
shàng
zhǒng
xié
páng
lǎo
jiā
hàn
qǐn
táng
líng
mài
fàn
shān
jìng
yǒu
huā
zūn
jìng
qīng
tái
guǎn
chéng
tóu
zòu
jiā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喝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后,暂且仰卧在青苔上休息一会儿,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逐句剖析

"寂寂柴门村落里":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

"也教插柳记年华":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 年华:时光,年岁。,插柳:宋代风俗,寒食节在门前插柳枝,表示春天到来。

"禁烟不到粤人国":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

# 粤人国:指赵鼎当时被贬之处,即岭南吉阳(今广东崖县)。

"上冢亦携庞老家":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 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襄阳记》:“司马德操尝造公,值公渡沔,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上,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言,有客当来就我与公谈论。其妻子皆罗列,拜于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冢:坟墓。

"汉寝唐陵无麦饭":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

# 麦饭:麦饭:祭品。磨碎的麦煮成的饭。《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一说,大麦粒和豆煮的饭。清·桂馥《札朴·乡里旧闻·麦饭麦粥》:“大麦粒和豆煮曰麦饭……供夏之哺食。”,汉寝唐陵:指汉唐的陵寝。

"山蹊野径有梨花":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 蹊:一作溪。

"一尊径籍青苔卧":喝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后,暂且仰卧在青苔上休息一会儿,

# 尊:酒杯。一作樽。

"莫管城头奏暮笳":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 暮笳:暮色中的笳声。笳,胡笳,古乐器。此攒皤角,从西域传来,乐声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是南宋诗人赵鼎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场景,诗的前三联以写景叙事的方式,展现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借此衬托汉唐黄石陵寝的荒芜。最后一联写诗人在节日里醉酒高卧,懒得理会城门关闭的号角声,于豪放旷达的表述中,寄寓着对南宋朝廷内投降派的不满,以及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体现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全诗笔法曲折,表意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当时他因力挺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妥协投降”的主张,被贬至岭南。恰逢清明时节,诗人触景生情,遂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节令感怀诗。诗中描绘了岭南荒凉村庄里的寒食节景象,以民间节日场景衬托汉唐黄石陵寝的荒芜。最后一联写醉酒高卧之态,于旷达中表达对南宋朝廷投降派的不满,以及对北方山河沦落的感慨,寄寓深沉爱国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上冢亦携庞老家”一句用了庞德公的典故。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隐士,他与妻子相敬如宾,带着家人隐居山林。作者在此处使用该典故,是说自己上坟时也像庞德公一样带着家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平淡家庭生活的珍视,以及可能蕴含的避世心态。对比:“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曾经辉煌的汉寝唐陵,如今无人祭祀,连麦饭这样的祭品都没有,尽显凄凉冷落;另一边是山溪野径,梨花盛开,充满生机。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而自然景色却依然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反衬:以乐景陈哀情,以汉寝唐陵的荒芜凄凉反衬山溪野径梨花的蓬勃生机,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变迁和自然永恒的感受,在对比中凸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3. 分段赏析

首联与颔联聚焦节令风俗。诗题虽为“寒食”,实则描绘从寒食到清明的时段场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此诗前两联正与之呼应,可见南宋潮州民间寒食节亦有插柳习俗,即便偏僻村落亦不例外,唯无禁烟之举;至清明节,则如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般,百姓携女上山扫墓(即“上冢”),呈现出地域民俗的独特面貌。颈联为叙事中的写景之笔。“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诗人以冷峻视角捕捉到历史与自然的强烈反差:昔日显赫的汉唐帝王陵墓,如今无人祭拜,唯有粗粝麦饭相伴,尽显荒芜寂寥;而山野溪径间的梨花却自在绽放,生机盎然。此联以陵墓的冷清对比自然的蓬勃,暗含对权贵兴衰无常的感慨。尾联则转向抒情言志。“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诗人直抒胸臆,以“开怀畅饮”“醉卧青苔”的放达姿态,传递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表面看是“得醉且醉”的消极避世,实则是贬谪逆境中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的背后,是对朝廷投降派的不满与对山河沦落的痛楚。这种矛盾心态,恰是乱世中正直士大夫内心苦闷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汉寝唐陵无麦饭”既是写实,又是激愤之言,未必真的看破了红尘,是不得已而言之。这首诗,遣词造句极为朴实,诗人寓抒情于叙事之中,由于对比明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不详姜汉林《历代官怨诗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腊前月季》

下一篇:宋·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