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tán
qín
zhě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zhì
yīn
dàn
shuí
céng
shǎng
piāo
líng
lián
qín
zhēng
néng
mǎn
táng
qīng
ěr
shí
sān
xián

译文

最美妙的声音淡雅质朴,有谁曾经欣赏过呢,那蕴含着古朴意韵的琴音飘零四散,实在令人怜惜。它不像秦筝的声音那样,能迎合众人的心意,秦筝弹奏时能让满屋子的人都侧耳倾听那十三根弦的乐音。

逐句剖析

"至音淡薄谁曾赏":最美妙的声音淡雅质朴,有谁曾经欣赏过呢,

"古意飘零自可怜":那蕴含着古朴意韵的琴音飘零四散,实在令人怜惜。

"不似秦筝能合意":它不像秦筝的声音那样,能迎合众人的心意,

"满堂倾耳十三弦":秦筝弹奏时能让满屋子的人都侧耳倾听那十三根弦的乐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弹琴者》是宋代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借琴音表达了对高雅艺术不被赏识的感慨以及对弹琴者的同情。“至音淡薄谁曾赏,古意飘零自可怜”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古琴清雅音韵的推崇和对古典雅韵逐渐消逝的惋惜。作品将古琴与秦筝进行对比,奠定了全诗同情和惋惜的情感基调。“不似秦筝能合意,满堂倾耳十三弦”,通过对比将弹琴者所弹的高雅琴音与秦筝进行对比,秦筝的声音能够迎合众人的心意,弹奏时能让满屋子的人都侧耳倾听那十三根弦的乐音,进一步突出了高雅琴音不被赏识的境遇。整首诗语言简洁,通过对比和感慨,表达了对高雅艺术不被重视的无奈和对弹琴者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彼时曾巩正处于晚年治学阶段。在宋代文人阶层中雅俗之辩的文化现象颇为普遍,这首诗以两种乐器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价值的评判,巧妙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存续的深切关注。他们借由对高雅与通俗乐器的态度,展现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反映出特定时代文化思潮下文人的精神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主题围绕着高雅琴音不被赏识展开,蕴含着对弹琴者的同情和对高雅艺术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高雅艺术不被赏识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弹琴者的同情,体现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尊重和对世俗审美倾向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设问:“至音淡薄谁曾赏,古意飘零自可怜。”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提出“谁曾赏”这个问题,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答案不言而喻,即无人欣赏。这种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强调了高雅琴音不被重视的现实,更加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高雅艺术不被赏识的惋惜和感慨之情,为后文通过对比突出主题做了铺垫。对比:“不似秦筝能合意,满堂倾耳十三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中将弹琴者所弹的“至音”与秦筝进行对比。“至音淡薄”,强调其高雅、淡雅质朴却无人欣赏,“古意飘零自可怜”,其蕴含的古朴意韵飘零四散,无人问津,尽显孤独凄凉;而秦筝“能合意”,能够迎合众人的心意,“满堂倾耳十三弦”,弹奏时能让满屋子的人都侧耳倾听。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高雅琴音不被大众接受的孤独处境,强化了高雅艺术与世俗喜好之间的差异。

3. 分段赏析

“至音淡薄谁曾赏,古意飘零自可怜。”开篇直抒胸臆,以设问句式强调古琴雅乐的知音难觅。“至音”指最美妙、最纯粹的声音,即弹琴者所弹奏的高雅琴音,“淡薄”强调其淡雅质朴的特点,然而这样的高雅琴音却无人欣赏,“谁曾赏”以反问的形式,突出了其不被重视的境遇。“古意”代表着琴音中蕴含的古朴意韵,“飘零自可怜”描绘出这种古朴意韵飘零四散、无人问津的孤独,诗人对高雅琴音不被赏识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为全诗奠定了孤寂、惋惜的情感基调。“不似秦筝能合意,满堂倾耳十三弦。”通过对比,将高雅琴音与秦筝进行对比,突显古琴清泠音色的独特审美价值。“不似”直接表明两者的差异,秦筝能够“合意”,即迎合众人的心意,弹奏时能让“满堂”人都“倾耳”倾听那十三根弦的乐音,生动地描绘出秦筝受欢迎的场景。与高雅琴音无人欣赏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高雅琴音不被大众接受的孤独处境,强化了诗人对高雅艺术不被重视的感慨和对弹琴者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冬望》

下一篇:宋·曾巩《雪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