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护月":轻轻将月亮遮住,浮云似有意怜惜明月,
# 浮云护月:指月亮被薄云遮盖。杜甫《季秋苏五弟缨江夜宴》诗:“明月生长好,浮云薄渐遮。”
"未放满朱扉":不让她的光辉全部洒满朱扉。
# 朱扉:红漆的门。
"鼠摇暗壁":暗壁、破窗,鼠摇,
# 鼠摇暗壁:老鼠在壁角暗处恣意活动。这是化用王安石《登宝公塔》诗:“鼠摇岑寂声随起”和崔涂《秋夕与王处士话别》诗:“虫声移暗壁,月色懂寒条。”
"萤度破窗":萤火虫穿过破窗,
# 萤度破窗:“萤度”二句:化用唐僧齐己《萤》诗:“透窗穿竹住还移……夜深飞过读书帏。”
"偷入书帏":偷偷飞进我的书帐。
"秋意浓":秋意正浓,
"闲伫立、":我闲闲伫立、
"庭柯影里":在庭院的树影里。
# 庭柯:庭院里的树木。
"好风襟袖先知":忽觉襟袖之间一阵好风吹来,当此深秋,独自悄立闲庭。
# 好风襟袖先知:化用杜牧《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夜何其":夜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呢。
# 夜何其:夜深已是什么时候?语本:《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江南路绕重山":通往江南的路绕过重重大山,
"心知漫与前期":当初曾和她预约重逢日期,现在由于岁月推移,人事变化,恐怕已难于实现了。
# 前期:早先的期约。,漫:枉然,徒然。指心中已不存希望。
"奈向灯前堕泪":怎奈我在灯前忍不住落泪,
# 奈:无奈。
"肠断萧娘":为萧娘肝肠寸断,
# 肠断萧娘:“肠断”二句:化用唐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萧娘,这里代指作者所爱的美人。
"旧日书辞":她的书信。
"犹在纸":仍在纸上留存。
"雁信绝":鸿雁不再传书,
# 雁信绝:书信断绝。古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清宵梦又稀":连做梦梦到相逢也越来越少。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词。全词由景及情、层层递进展现思乡怀人之情,真挚地表达出词人仕途失意的苦闷与对故乡、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化用:“偷入书帏”脱胎于唐代诗僧齐己《萤》诗“夜深飞入读书帏”,以“偷”字替代“飞”,赋予流萤灵动的拟人化姿态,既描绘出萤火悄然穿透窗隙、潜入书斋的动态,又暗喻主人公在孤寂深夜中,连细微的外物变化都能敏锐捕捉。“好风襟袖先知”则化用杜牧《秋思》“好风襟袖知”,新增“先”字,将单纯描写衣襟受风的客观景象,转为刻画人物对秋风的主观感知——唯有心绪烦乱、辗转难眠之人,方能第一时间察觉风的轻抚,使景语与情语浑然一体。烘托:“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衰朽墙壁间鼠影晃动,残破窗棂外萤火闪烁,继而悄然潜入书斋。这种环境的破败与氛围的清幽,共同烘托出词中人茕茕孑立的凄楚心境。用典:“夜如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原诗通过君臣问答的形式,描绘了周王勤于政务、夜以继日处理国事的场景。借用原诗中“夜晚计时、君臣早朝”的意象,将其从具体的朝政场景中剥离,转化为对时光流逝、人生状态或政治理想的隐喻。表达对深夜未眠、岁月荏苒的慨叹。设问:“犹问夜已至何时”以设问表明其夜深无眠,暗中勾勒出人物独自悄立树阴之下的身影,足见其因怀人而辗转难寐的情状。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词人以独特的拟人手法,赋予天上浮云以守护月亮的姿态,打破了传统诗词中秋夜月景直白描写的窠臼。相较于杜甫笔下或寄寓家国离乱之思,或渲染孤寂清冷氛围的秋夜月,此处浮云与明月的相互掩映,巧妙营造出一种若即若离、朦胧含蓄的意境。朱扉,向来是富贵安稳生活的象征,当月光被浮云遮挡,无法将其完全照亮,这一景象不仅暗含主人公对美好生活与团圆的深切向往,更隐喻着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为整首词奠定了怅惘、哀愁的情感基调。“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这组对仗工整的句子,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细致勾勒出主人公居所的破败与荒芜。“暗壁”与“破窗”,两个静态意象生动展现出居住环境的简陋与颓唐;而“鼠摇”和“萤度”则以动态描写,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诡异。在万籁俱寂的秋夜,老鼠在暗处窸窸窣窣的活动声,萤火虫无声无息的飞掠轨迹,都被无限放大,不仅烘托出室内空荡冷清的寂寥氛围,更折射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惶恐。特别是“偷入书帏”的“偷”字,精准捕捉到萤火虫悄然进入室内的轻盈姿态,仿佛是在不经意间闯入主人公的世界。然而,这份不期而至的“打扰”,反而更凸显出主人公的形单影只,如同一个被世界遗忘在角落的孤独者,独自品味着无人诉说的寂寞。“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词人笔锋一转,将描写视角从逼仄的室内空间转向开阔的室外庭院。一个“闲”字,看似悠然自在,实则饱含着主人公的无奈与百无聊赖。在室内被孤寂压抑得难以喘息的他,只能踱步至庭院之中,试图在秋夜的静谧中寻求一丝慰藉。树影婆娑摇曳,秋风轻轻拂过,词人化用杜牧“好风襟袖知”一句,并巧妙添加“先”字,将风与人的关系具象化,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此刻的秋风,仿佛是主人公相识已久、亲密无间的老友,能够率先感知他内心的忧愁,及时给予温柔的慰藉。这一细腻入微的描写,不仅展现出主人公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更将其孤独无依、渴望陪伴的心境展露无遗。随着空间的转换与秋意的渲染,主人公心中潜藏的思念之情也逐渐被触发,为下片抒发怀人之思做好了铺垫。下片以“夜何其”这一简单的设问起笔,虽借用《诗经》成句,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在寂静无声的秋夜中,主人公独自徘徊,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这一问,既是对时光悄然流逝的迷茫,更是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深刻困惑,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怅惘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江南路绕重山,心知谩与前期”,前句以景起兴,描绘出江南之路被重重山峦阻隔的景象,象征着主人公与恋人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恰似横亘在两人感情之间的重重阻碍,令人望而生畏。后句则直抒胸臆,“谩与”二字道尽了主人公的无奈与绝望。曾经许下的约定,在岁月的无情冲刷下,逐渐变得虚幻缥缈。随着人事的变迁,重逢的希望也愈发渺茫,这种对往昔美好承诺的追忆与当下残酷现实的强烈对比,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失落推向了高潮。“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在摇曳的灯光下,主人公面对恋人往日的书信,往昔的甜蜜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堕泪”二字简洁有力,既是今夜思念之情的宣泄,更是长久以来情感压抑的彻底释放。“萧娘”一词,承载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深深眷恋,而旧书信上的一字一句,都如同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刺痛着他的心。睹物思人,曾经的甜蜜与如今的分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他肝肠寸断。“纸”字押韵,在音韵上增强了情感表达的连贯性与感染力,使得这份悲伤之情如同一缕绵长的丝线,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延续。“雁信绝,清宵梦又稀”,词作以此句收尾,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将主人公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书信断绝,意味着主人公与恋人失去了最后的联系纽带,而就连在梦中相见都变得愈发稀少,这让他的思念之情无处寄托。从最初渴望相见,到后来期待书信,再到最后奢求梦中相逢,主人公的希望一次次破灭,每一次期待的降低都伴随着更深的痛苦。当最后的幻想也化为泡影,主人公彻底陷入了绝望的黑暗之中,这种绝望如同浓稠的黑夜,将他紧紧包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先于室内描绘清秋夜色、书斋幽景,继而将笔触延展至室外,以景起兴;在层层铺陈中,情感表达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将羁旅愁思与怀人之情推向高潮。全词结构严谨,叙事婉转曲折,尽显布局之精妙。
# “鼠摇”、“萤度”,于静夜怀人中见,有《东山》诗人之意。“犹在纸”一语惊人,是明明有“前期”矣,读结语则仍是“漫兴”。此等处皆千回百折出之,尤佳在拙朴。
清陈洵《抄本海绡说词》
上一篇: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下一篇:宋·周邦彦《芳草渡(别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