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愁横浅黛":回忆起她愁绪横亘在淡青的眉峰间,
# 愁横浅黛:眉宇间充满了忧愁。黛,青黑色摇画眉颜料。代指女子摇眉毛。
"泪洗红铅":泪水冲净了脸上涂抹的胭脂,
# 红铅:指脸上摇脂粉。红谓胭脂,铅指白粉。
"门掩秋宵":秋夜中,门户紧紧掩闭。
# 门掩秋宵:即“秋宵掩门”的倒装。
"坠叶惊离思":飘落的树叶惊起了离别的愁思,
# 离思:离别摇愁思。,坠叶:地上摇落叶。
"听寒螿夜泣":耳畔传来秋蝉在寒夜里的哀鸣,
# 寒螿:即寒蝉。似蝉而小,赤青色,鸣声凄切。
"乱雨潇潇":急雨淅沥,铺天盖地地敲打。
# 潇潇:风雨声。
"凤钗半脱云鬓":凤形发钗半挂在蓬松的鬓发间,
# 云鬓:如云摇鬓发,鬓发摇美称。,凤钗:凤形摇发钗。
"窗影烛光摇":窗棂的影子下,烛火摇晃不定。
"渐暗竹敲凉":天色渐暗,竹枝轻敲带来凉意,
# 暗竹敲凉:秋夜竹枝在冷风中摇摆相撞。
"疏萤照晚":稀疏的萤火虫映照着破晓的天光,
# 疏萤照晚:稀稀疏疏摇几个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光。
"两地魂消":两人相隔千里,心神都为之消散。
# 魂消:即销魂,极度悲伤愁苦的样子。
"迢迢":音信如此遥远难寻,
# 迢迢:遥远的样子。
"问音信":询问她的消息,
"道径底花阴":在小路旁的花影里,
"时认鸣镳":时常辨认着马蹄的声响。
# 鸣镳:镳,马口勒上的响铃声。
"也拟临朱户":我也曾想走到她的朱红门前,
# 朱户:红漆的门窗。,拟:打算。
"叹因郎憔悴":却叹息自己因思念他而形容憔悴,
# 叹因郎憔悴:“叹因郎”二句:可叹她因思念情郎而瘦损,又因为容颜憔悴,而怕见情郎的到来。这是化用元稹《会真记》中莺莺与张生诗:“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羞见郎招":羞于被他看见召唤。
"旧巢更有新燕":旧巢中早已有了新的燕子,
# 旧巢更有新燕:语本晏殊《连理枝》词:“送旧巢归燕拂高帘,见梧桐叶坠。”
"杨柳拂河桥":杨柳枝轻拂着河上的桥。
# 河桥:值汴京城里汴河上的市桥。
"但满目京尘":只看到满眼的京城尘土,
# 京尘:这里指汴京的尘土。
"东风竟日吹露桃":春风终日吹拂着带露的桃花。
# 露桃:带露的桃花。,竟日:整日,整天。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妇词,通过描写回忆相知的那个秋夜的场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思念,离别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坠叶惊离思,听寒螀夜泣,乱雨潇潇。”此句通过“坠叶”“寒螀”“乱雨”等意象,构建出萧瑟凄凉的秋夜场景,将女子因离别而生的凄楚、孤寂与焦灼,通过视听结合的景物描写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开篇用“记”字起笔,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这个词人啊,对当年的情景记得太清楚了,连细节都没忘。顺着这个“记”字,作者带我们回到了和恋人分别前的那个秋夜。头两句先勾勒出恋人的模样:青黑色的眉黛轻轻扫过,眉头却因离愁拧成了结;眼眶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把脸上涂的红粉都冲淡了。“门掩秋宵”四个字,又补上了环境——秋夜已经很深了,院门关上,姑娘该睡了,可这离别的愁绪哪能睡得着?接下来三句,从人物的脸转向窗外:“坠叶惊离思”,连一片叶子轻轻落下的声音,都能让她猛地惊醒,想起要分开的事;“听寒螿夜泣”,秋蝉的叫声又尖又凉,像极了人心碎时的抽噎;更别说那狂风卷着暴雨,“乱雨潇潇”地砸下来,每一滴都像是往她心里浇凉水。再看“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光摇。”——她鬓边的凤钗松松地挂着,快掉下来了。这副样子,让人想到分别时她抱着恋人哭到头发散乱的模样。窗外的烛光晃着,影子在墙上摇摇晃晃。古人常说“剪烛西窗”是团圆的好时光,可这会儿的烛光和窗影,倒成了两人要长久分离的见证,叫人怎么能忘?“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晚,两地魂消。”——笔锋一转,从回忆里拉回现实。夜更深了,风吹得竹子沙沙响,凉飕飕的;偶尔有萤火虫飞过,把夜色划开一道亮痕。这又静又暗的夜,最是折磨人:词人想着,此刻远方的恋人一定也和自己一样,思念得肝肠寸断吧?换头“迢迢”两个字,短得不能再短,可意味深长。它既接着上句的“两地魂消”,又引出下面的“问音信”。两人分隔两地,自然互相打听消息。可词人没直接写对方怎么回信,只说“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她大概总到小路边的花阴下,竖着耳朵听有没有马蹄声。“认”字用得妙,本来是听声音,偏要用“认”,好像连马蹄声都要仔细辨认才敢确定。接着“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她也曾想过到恋人门前等他,可一想到自己为他瘦得不成样子,又不好意思去见。这哪是真的不想见?分明是怨他迟迟不归的气话。越怨,越说明心里放不下。这几句化用了唐代元稹《会真记》里莺莺的诗“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把女子那种又气又念、矛盾又真实的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再看“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这里悄悄换了视角,从女子写到词人自己。旧燕子又飞回原来的窝,杨柳条又垂到了河桥边,这说明从秋天分别到现在,春天都来了,一年快过去了。作者借用了唐代韩偓《香奁集·春昼》里的句子,但不是生硬照搬,而是把原诗里春景的生机和离别的时间感都融了过来。
# 无线凄凉,炼字炼句,精劲绝伦。
清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云韶集》
# 对于清真词,“之字之外,而兼味其音律。”
清清朝末年著名学者王国维
# 先将窗外之秋声,闺中之愁态,细细写出,以“两地魂消”句彼此开合,遂与下阕衔接一气。“朱户”三句‘为郎憔悴却羞郎’,妙在不说尽。“拂柳”、“吹桃”等句,仍寄情于空际,弥觉蕴藉。“巢燕”句感光阴之易过耶?抑与人事之更新耶?词境人空明之界矣。
清清末学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周邦彦《大酺·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