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甲以归":放下武器归来,
"处彼北隩":居住在那北方的边隅。
"千斯年兮":千年啊,
"永以为好":永远保持友好。
"边人其安":边疆的人民安宁,
"养幼送老":养育幼儿送终老人。
"民有肥田":百姓有肥沃的田地,
"马有茂草":马匹有茂盛的草料。
"威德远兮":威望和恩德传播深远啊,
"思我圣考":思念我圣明的先父。
北宋学者、文学家,“泰山学派”创始人之一
石介(1005~1045),北宋学者、文学家。字守道,一字公操,因曾隐居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天圣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等职,官至太子中允。石介是“泰山学派”创始人之一,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其力倡古文运动,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其诗与文的风格相类,不事雕琢。代表作品有《原道》《怪说》。著有《徂徕集》。
1. 分段赏析
“弃甲以归,处彼北隩。”开篇以“弃甲”展现战争结束的场景,士兵丢弃铠甲回归,暗含对和平的渴望;“北隩”指北方边陲的隐僻之地,既点明归处,又透露出战后边疆的安宁。两句以简洁动作与环境描写,勾勒出从战乱到安定的转折,为全诗奠定祥和基调。“千斯年兮,永以为好。”“千斯年”化用《诗经》“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于万斯年”,表达对长久和平的祈愿;“永以为好”直抒胸臆,愿边疆与中原永结和睦。“边人其安,养幼送老。”聚焦边民生活:“其安”写百姓摆脱战乱后的安定,“养幼送老”描绘家庭和睦、老有所养的温馨场景。诗人以具体生活细节展现和平,凸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民有肥田,马有茂草。”进一步以“肥田”“茂草”象征富足:百姓有良田耕种,战马有丰草饲养,既写物质丰饶,又暗喻边疆与内地同享太平。“威德远兮,思我圣考。”末句升华主题:“威德远”赞统治者恩威并施、声名远播;“思我圣考”借追思先祖(或明君)之德,强调当前和平源于圣明治理。此句既是对现实的肯定,亦含对持续安定的期许。
上一篇:宋·张炎《声声慢·秋高》
下一篇:宋·释道昌《颂古五十七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