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画堂梁上燕":在这安静的画堂里,房梁上燕子静静地栖息,
"高卷翠帘横数扇":高高的翠绿帘子被卷起,露出几扇并排的门窗。
# 横数扇:窗开。,翠帘:窗帘。
"一庭春色恼人来":院子里满园春色却似乎惹人心烦,
"满地落花红几片":只见地面上散落着几片被春风吹落的红花瓣。
"愁倚锦屏低雪面":她忧愁地靠着绣有美丽图案的屏风,低垂着苍白的脸,
# 雪面:如雪脸面。
"泪滴绣罗金缕线":泪珠滴滴落下,浸透了绣罗衣上的金线。
"好天凉月尽伤心":好天凉月原是良辰美景,
# 尽:犹竞。
"为是玉郎长不见":却为玉郎无信而伤心感怀,
# 为是:因是。
五代前蜀词人
魏承班(?~925),五代词人。籍贯许州(今河南许昌)。仕前蜀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尉。国亡,与其父同时被杀。魏承班的词风以浓艳为主,描摹细腻,有柔情似水,“剪不断,理还乱”的妙处。《花间集》录其词15首,《尊前集》录其词6首,内容不出花间词之相思别恨范围,其中也有佳句。其词艺术水准,居花间词人之中等。王国维辑有《魏太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是一首词,属于闺怨题材。该词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画堂内外的景象,如梁上燕、一庭春色、满地落花等,营造出寂静、伤春的氛围,刻画了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泪滴绣罗的形象,表达了她因长久不见心上人而产生的哀怨忧愁之情,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寂寂画堂梁上燕”用梁间燕子的呢喃声反衬画堂的寂静,突出环境的空寂,烘托人物孤寂之情。触景生情:“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女主人公看到帘外春色和满地落花,触发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引发闺怨之情。承上启下:“高卷翠帘横数扇”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画堂内景,引出帘外春色之景。直抒胸臆:“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直接点明女主人公伤心的原因是思念之人长久不见,抒发内心的无奈与悲戚。
3. 分段赏析
上片“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词的起笔,“寂寂画堂梁上燕”宛如一幅静谧的工笔画。画堂本应热闹,却以“寂寂”修饰,而梁间燕子的呢喃细语,打破了这份寂静。然而,这燕子的动静非但未让画堂增添生气,反而更衬出其空寂。就如同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偶尔传来的一声虫鸣,只会让寂静愈发深沉。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巧妙地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如同墨汁滴入清水般,悄然晕染开来。“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精妙作用。翠帘高卷,仿佛是在打开一道通往外界的门径,既承接了上文画堂内的寂静氛围,又为下文展现帘外景色埋下伏笔。它像是一个过渡的桥梁,让读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而后的“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则是情感的一次爆发。帘外,一庭春色本应是赏心悦目的美景,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但对于女主人公而言,这春色却成了恼人的存在。这是因为她的内心被思念填满,这满园春色于她而言,不过是徒增寂寞罢了。那满地的落花,一片片,一瓣瓣,如同她流逝的青春,鲜艳却短暂。落花飘零的景象,强烈地触动了她内心深处对于青春易逝的感慨。她仿佛从这落花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容颜会老去,美好会消逝。这种触景伤情的细腻描绘,使得闺怨之情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弥漫在整个字里行间,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那份无奈与哀愁。下片“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愁倚”二字,将女主人公的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像是一棵被风雨吹弯的柔弱小草,无助地倚靠在锦屏之上。锦屏虽华丽,却无法慰藉她那颗孤寂的心。“低雪面”更是将她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如雪般白皙的面容低垂,满是落寞与哀伤。而“泪滴绣罗金缕线”,则通过一个极具画面感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晶莹的泪珠,顺着她的脸颊缓缓滑落,滴在绣有金缕线的罗衣上。这泪水,是她思念的结晶,是她哀怨忧愁的具象化体现。“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良辰美景,本应是人们尽情享受、欢歌笑语的时刻。然而,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无论是晴朗的白天,还是清凉的月夜,都只剩下无尽的伤心。因为她日思夜想的“玉郎”长久不见。这里深刻地体现出“四美”难全的无奈与悲戚。她的心中,思念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却又无法排遣。这种对思念之情的直白倾诉,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读者能深切地体会到她内心的痛苦与煎熬,仿佛能听到她在寂静深夜里,那无声的叹息和默默的哭泣。
# 魏承班词,俱为言情之作。如《玉楼春》词,明净自然,不着意雕琢而意境全出。
元元遗山《遗山集》
# “凄警”,“语意爽朗”。
清陈廷焯《别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