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chūn
·
·
huà
táng
liáng
shàng
yàn

朝代:宋作者:魏承班浏览量:3
huà
táng
liáng
shàng
yàn
gāo
juǎn
cuì
lián
héng
shù
shàn
tíng
chūn
nǎo
rén
lái
mǎn
luò
huā
hóng
piàn
chóu
jǐn
píng
xuě
miàn
lèi
xiù
luó
jīn
xiàn
线
hǎo
tiān
liáng
yuè
jìn
shāng
xīn
wèi
shì
láng
cháng
jiàn

译文

在这安静的画堂里,房梁上燕子静静地栖息,高高的翠绿帘子被卷起,露出几扇并排的门窗。院子里满园春色却似乎惹人心烦,只见地面上散落着几片被春风吹落的红花瓣。她忧愁地靠着绣有美丽图案的屏风,低垂着苍白的脸,泪珠滴滴落下,浸透了绣罗衣上的金线。好天凉月原是良辰美景,却为玉郎无信而伤心感怀,

逐句剖析

"寂寂画堂梁上燕":在这安静的画堂里,房梁上燕子静静地栖息,

"高卷翠帘横数扇":高高的翠绿帘子被卷起,露出几扇并排的门窗。

# 横数扇:窗开。,翠帘:窗帘。

"一庭春色恼人来":院子里满园春色却似乎惹人心烦,

"满地落花红几片":只见地面上散落着几片被春风吹落的红花瓣。

"愁倚锦屏低雪面":她忧愁地靠着绣有美丽图案的屏风,低垂着苍白的脸,

# 雪面:如雪脸面。

"泪滴绣罗金缕线":泪珠滴滴落下,浸透了绣罗衣上的金线。

"好天凉月尽伤心":好天凉月原是良辰美景,

# 尽:犹竞。

"为是玉郎长不见":却为玉郎无信而伤心感怀,

# 为是: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为五代魏承班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属词牌《玉楼春》,双调五十六字。主题围绕闺中女子春宵怀人。上阕借景抒情,以画堂燕、翠帘、春色、落花等景,营造空寂且略带伤春氛围;下阕聚焦女子,通过“愁倚”“泪滴”等细节刻画,展现其因长久不见“玉郎”的愁苦思念。诗人善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细节描写细腻入微,将女子神态动作描摹生动。语言优美华丽,兼具表现力。此词以简洁笔触、优美语言,塑造深闺思人女子形象,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前蜀词人

魏承班(?~925),五代词人。籍贯许州(今河南许昌)。仕前蜀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尉。国亡,与其父同时被杀。魏承班的词风以浓艳为主,描摹细腻,有柔情似水,“剪不断,理还乱”的妙处。《花间集》录其词15首,《尊前集》录其词6首,内容不出花间词之相思别恨范围,其中也有佳句。其词艺术水准,居花间词人之中等。王国维辑有《魏太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是一首词,属于闺怨题材。该词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画堂内外的景象,如梁上燕、一庭春色、满地落花等,营造出寂静、伤春的氛围,刻画了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泪滴绣罗的形象,表达了她因长久不见心上人而产生的哀怨忧愁之情,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寂寂画堂梁上燕”用梁间燕子的呢喃声反衬画堂的寂静,突出环境的空寂,烘托人物孤寂之情。触景生情:“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女主人公看到帘外春色和满地落花,触发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引发闺怨之情。承上启下:“高卷翠帘横数扇”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画堂内景,引出帘外春色之景。直抒胸臆:“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直接点明女主人公伤心的原因是思念之人长久不见,抒发内心的无奈与悲戚。

3. 分段赏析

上片“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词的起笔,“寂寂画堂梁上燕”宛如一幅静谧的工笔画。画堂本应热闹,却以“寂寂”修饰,而梁间燕子的呢喃细语,打破了这份寂静。然而,这燕子的动静非但未让画堂增添生气,反而更衬出其空寂。就如同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偶尔传来的一声虫鸣,只会让寂静愈发深沉。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巧妙地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如同墨汁滴入清水般,悄然晕染开来。“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精妙作用。翠帘高卷,仿佛是在打开一道通往外界的门径,既承接了上文画堂内的寂静氛围,又为下文展现帘外景色埋下伏笔。它像是一个过渡的桥梁,让读者的视线自然而然地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而后的“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则是情感的一次爆发。帘外,一庭春色本应是赏心悦目的美景,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但对于女主人公而言,这春色却成了恼人的存在。这是因为她的内心被思念填满,这满园春色于她而言,不过是徒增寂寞罢了。那满地的落花,一片片,一瓣瓣,如同她流逝的青春,鲜艳却短暂。落花飘零的景象,强烈地触动了她内心深处对于青春易逝的感慨。她仿佛从这落花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容颜会老去,美好会消逝。这种触景伤情的细腻描绘,使得闺怨之情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弥漫在整个字里行间,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那份无奈与哀愁。下片“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愁倚”二字,将女主人公的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像是一棵被风雨吹弯的柔弱小草,无助地倚靠在锦屏之上。锦屏虽华丽,却无法慰藉她那颗孤寂的心。“低雪面”更是将她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如雪般白皙的面容低垂,满是落寞与哀伤。而“泪滴绣罗金缕线”,则通过一个极具画面感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晶莹的泪珠,顺着她的脸颊缓缓滑落,滴在绣有金缕线的罗衣上。这泪水,是她思念的结晶,是她哀怨忧愁的具象化体现。“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读者的心上。良辰美景,本应是人们尽情享受、欢歌笑语的时刻。然而,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无论是晴朗的白天,还是清凉的月夜,都只剩下无尽的伤心。因为她日思夜想的“玉郎”长久不见。这里深刻地体现出“四美”难全的无奈与悲戚。她的心中,思念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却又无法排遣。这种对思念之情的直白倾诉,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读者能深切地体会到她内心的痛苦与煎熬,仿佛能听到她在寂静深夜里,那无声的叹息和默默的哭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魏承班词,俱为言情之作。如《玉楼春》词,明净自然,不着意雕琢而意境全出。

元元遗山《遗山集》

# “凄警”,“语意爽朗”。

清陈廷焯《别调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邓深《偶感》

下一篇:宋·毛滂《调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