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眉":她的双眉宛如修长的柳叶,
"云似发":她的长发好似浓密的乌云,
"鲛绡雾縠笼香雪":轻消薄纱笼着她白皙如雪的肌肤。
# 笼香雪:笼罩着洁白的肌肤。香雪:形容肌肤细腻白净、有香气。雪:形容肌肤细腻白净、有香气。,鲛绡雾縠:珍贵的纱绸。鲛绡:指鲛人所织之丝绸。《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鲛人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而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左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雾縠:半透明的绉纱。
"梦魂惊":她从睡梦中惊醒,
# 梦魂: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在睡梦时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钟漏歇":声声钟漏已经停歇,
# 钟漏:钟和刻漏。此处指报时的钟声。
"窗外晓莺残月":窗外的晓莺已在残月照耀下开始了啼鸣。
"几多情":她有多少缠绵的深情,
"无处说":却无处向人诉说。
"落花飞絮清明节":落花飘零,柳絮纷飞,又到了清明时节,春天就快要过去。
"少年郎":那薄情的少年郎君,
"容易别":如此轻视离别,
"一去音书断绝":一去之后音信杳无,只留下她独守空闺,满怀无尽的哀愁。
五代前蜀词人
魏承班(?~925),五代词人。籍贯许州(今河南许昌)。仕前蜀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尉。国亡,与其父同时被杀。魏承班的词风以浓艳为主,描摹细腻,有柔情似水,“剪不断,理还乱”的妙处。《花间集》录其词15首,《尊前集》录其词6首,内容不出花间词之相思别恨范围,其中也有佳句。其词艺术水准,居花间词人之中等。王国维辑有《魏太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作以女子的细腻视角,将容貌之美、相思之痛、离别之怨熔于一炉,在花间词的绮丽风格中注入真挚的人性悲歌,既具审美价值,亦深刻反映了古代女性的情感困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将少妇的眉比作柳,发比作云,肌肤比作香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妇的美丽容貌。借景抒情:“窗外晓莺残月”,通过描写窗外晓莺啼叫、残月挂空的景象,烘托出少妇梦醒后的孤寂氛围。“落花飞絮清明节”,描绘出清明节时落花飞絮的暮春景象,寄托了少妇对与少年郎分别的惆怅之情。对比:上片的美丽容貌与下片的孤独哀怨形成对比,突出了少妇因与少年郎分别而产生的痛苦。直抒胸臆:“几多情,无处说”,直接抒发了少妇内心的多情与无处倾诉的苦闷;“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直接表达了少妇对少年郎轻易离别且音信全无的哀怨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少妇的眉毛比作柳叶,头发比作云朵,肌肤比作香雪,且用“鲛绡雾縠”来形容笼罩在少妇身上的轻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少妇容貌的美丽动人,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梦魂惊”写出少妇从梦中惊醒的状态,“钟漏歇”点明此时漏尽更残,暗示天已破晓。“窗外晓莺残月”则通过描写窗外的莺啼和残月之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烘托出少妇醒来后的落寞心境。下片“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此句由景入情,追忆起在落花飞絮的清明节与少年郎分别的情景。“几多情”强调了少妇心中蕴含着无尽的深情,“无处说”则凸显出她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落花飞絮”的暮春景象,既点明了分别的时节,又象征着少妇内心的纷乱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景交融,增强了词的感染力。“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直接抒发了少妇对少年郎轻易离别且音信全无的哀怨之情。“容易别”写出了少妇对少年郎离别时的无奈和不解,“一去音书断绝”则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哀怨和思念,将少妇的闺怨之情推向了高潮。
# 窗外晓莺残月,正是怀人境地,故上半阕设色殊美,恨结句一语道尽,又无余韵矣。
《栩庄漫记》
上一篇: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下一篇:唐·白居易《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