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1
bié
yuàn
shēn
shēn
xià
diàn
qīng
shí
liú
kāi
biàn
tòu
lián
míng
shù
yīn
mǎn
dāng
mèng
jiào
liú
yīng
shí
shēng

译文

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逐句剖析

"别院深深夏簟清":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

# 清:清凉。,夏簟:夏天的竹席。一作“夏席”。,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石榴开遍透帘明":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

# 透帘:穿透帘子。

"树阴满地日当午":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

# 当:黄本、陈本作亭。

"梦觉流莺时一声":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 莺时一声:黄莺的啼叫声。,觉:睡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意》是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围绕“午睡”展开。前三句写午睡前的情景,末句写午睡后的感受,虽未正面描写午睡,却巧妙地将其融于诗中,笔法灵动跳脱。诗句紧扣夏日主题,巧妙运用色彩描绘景物,与夏日午后的炎热与沉闷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凉静谧、幽淡朦胧的氛围,展现了诗人闲适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稍晚时期。诗人在被革职除名、归为平民之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寄情山水,隐居而不再仕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夏日闲适诗。诗中描绘了盛夏庭院的清凉宁静、幽雅朦胧的环境氛围,表达了诗人闲适旷达、胸怀淡泊的内心情致。

2. 写作手法

衬托:正衬。“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诗的这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朦胧的世界,其中“日当午”是为后文写午睡埋下伏笔,以衬托午睡的舒适与宜人。反衬:以动衬静。“梦觉流莺时一声”写梦醒之后本是静谧无声,忽然传来几声流莺的啼鸣,正好反衬出午后的宁静。睡醒后的恬静舒适,也让人想见午睡时的安稳悠然。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别院深深夏簟清”写的是午睡的环境。“深深”描绘出别院幽静深远的氛围,因其幽静而感到“清”,使人从视觉走向触觉,产生“清凉”的直观感受,体现出物我相感的通透与融合,也暗示这里是一个适宜午睡的清幽所在。第二句“石榴开遍透帘明”描绘的是屋外的景象。院内屋中一派清凉,窗外却是石榴盛开,热烈的花色透过窗帘照入屋内,映出斑驳的光彩。可以想见,诗人正卧于夏席之上,斜倚而眠,帘外的石榴花色温柔映照,既美丽又带有催眠的作用,增添了一份静美的意境。第三句“树阴满地日当午”综合前两句所写,点明时间为正午。即便阳光正盛,但院中树荫满地,绿意盈然,凉意袭人。诗人以极简的语言传达出盛夏午时不燥不热、反而舒适宜人的情境,为午睡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环境铺垫。第四句“梦觉流莺时一声”忽然笔锋一转,写梦醒之时。整首诗并未正面写“睡”,却以梦醒侧写其存在。此刻万籁俱寂,唯有黄莺一声流转而来,恰到好处地点缀这片宁静,反衬出诗人醒后心境的安详与满足,也让人自然联想到入梦时的安逸。睡前宁静,梦中舒适,醒后惬意,三者合一,共同描绘出诗人所感受到的“夏意”。

4. 作品点评

全诗共四句,围绕“午睡”展开描写。前三句写午睡前,末句写午睡后,虽不正面描写午睡本身,却已将其巧妙融入诗中,用笔灵动跳脱。全诗句句紧扣夏日主题,通过色彩描写生动呈现景物,传达出诗人悠然满足的心境,与夏日午后的炎热与压抑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淑真《秋深偶作》

下一篇:宋·苏舜钦《沧浪静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