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āng
làng
guān

朝代:宋作者:苏舜钦浏览量:2
qīng
jiàn
lín
chén
zhuī
zhú
qiǎo
xiāng
qīn
jiē
qún
zuò
rén
jiān
bàn
shì
rén

译文

在清瑟的水波中看见嬉戏的鱼,鱼儿浮沉追逐,巧妙地相互亲近。我感叹比不上群鱼的快乐,白白在人间做了半辈子的人。

逐句剖析

"瑟瑟清波见戏鳞":在清瑟的水波中看见嬉戏的鱼,

"浮沉追逐巧相亲":鱼儿浮沉追逐,巧妙地相互亲近。

"我嗟不及群鱼乐":我感叹比不上群鱼的快乐,

"虚作人间半世人":白白在人间做了半辈子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沧浪观鱼》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七言绝句,收录于《苏学士集》,属出游题材,为“沧浪亭”主题系列诗作之一,与《初晴游沧浪亭》等共同构成其晚年创作的重要场景坐标。此诗写于作者罢职闲居苏州期间,描绘了沧浪亭畔清波中游鱼嬉戏、或浮或沉、相逐相融的景象,诗人由观鱼而生感慨,既羡慕鱼儿的自在快乐,又反观自身“虚作人间半世人”的境遇,在流露对人生无奈的同时,也传递出政治失意后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舜钦因“进奏院案”遭罢黜、退居苏州沧浪亭期间(1044-1048年),写下了这首《沧浪观鱼》。彼时诗人身处人生低谷,便以眼前“群鱼之乐”作镜,映照自身境遇————鱼群“浮沉追逐巧相亲”的嬉戏之景,既状写了水中生灵的自在相逐,又隐隐藏着对朝堂之上复杂人际关系的暗喻。曾经宦海沉浮的失意与挫败,在此刻化作对自然生机的细腻观照,让诗作的字里行间,多了层个人遭际与世事感慨的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游赏诗。介绍了沧浪亭畔清波戏鳞之景,以“群鱼之乐”对照自身宦海沉浮的挫败,“浮沉追逐巧相亲”既摹鱼群嬉戏,又暗喻朝堂人际微妙,后直抒“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的感慨,在“鱼乐人悲”对比中,抒发政治失意后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与宦途蹉跎的遗憾。

2. 写作手法

拟人:“浮沉追逐巧相亲”采用拟人修辞,赋予鱼群“巧相亲”的人类社交行为,既生动展现鱼群嬉戏时相互追逐、亲昵互动的轻盈姿态,让画面充满动态生机;又巧妙隐喻官场人际关系————以鱼群“浮沉追逐”的表面融洽,映射官场中复杂微妙、暗藏机锋的人际往来,实现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使诗句表意含蓄且富有深度,拓宽了诗歌的思考维度。对比:将鱼儿的快乐自在与自己“虚作人间半世人”的无奈处境相对比,突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鱼的无忧无虑衬托自己在人间生活的不如意。直抒胸臆:“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由前两联对鱼群、池水的客观描写,转向诗人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嗟”字直白传递出羡慕、慨叹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瑟瑟清波见戏鳞”,以视觉、听觉交融之法,“瑟瑟”摹写水波轻响,“戏鳞”呈现游鱼动态,视听联动间,构建出沧浪池水空灵澄澈的意境,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目睹清澈水波里鱼儿灵动游弋之景。第二句“浮沉追逐巧相亲”,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鱼群“巧相亲”的人际互动姿态,既鲜活展现鱼群嬉戏的轻盈模样,又隐晦映射官场人际关系的复杂诡谲,于自然之景中暗藏对现实的观照,表意曲折深邃。第三句:“我嗟不及群鱼乐”诗人以“嗟”字开喉,一声长叹直破平静——这声叹息里,既有对鱼群自在的倾慕,更有对自身处境的深切怅惘。“不及”二字是情感的核心落点:鱼群在水波间穿梭嬉戏,无拘无束;而诗人困于世俗樊笼,连“乐”的资格都成了害害。“群鱼乐”越是群活灵动,“我不及”的失落便越是沉重。此句以“我”与“鱼群”的横向对比,将前文“鱼乐”的自然之趣,悄然引向对“人不如物”的现实叩问,情感从单纯的景慕转向自我审视的苦涩。第四句:“虚作人间半世人”“虚作”二字如重锤叩心,道尽诗人的自嘲与不甘。“半世人”指半生光阴——或许是仕途辗转的半生,或许是壮志未酬的半生,诗人突然惊觉:自己在这人间奔忙半世,竟如一场空梦。“虚”字既是对“半世人”的否定(虚度、徒劳),也是对“人间”规则的质疑(为何偏要困于俗务?)。此句与前句“不及群鱼乐”形成因果闭环:正因“不及鱼乐”,方知“半世人”的虚妄;正因“虚作”,更显“鱼乐”的珍贵。两句以“我”的情感流动为线,从“羡鱼”到“自叹”,从“乐他”到“哀己”,将政治失意的怅惘、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迷茫,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余韵里尽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舜钦《越州云门寺》

下一篇:宋·苏舜钦《顶破二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