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东向欲昽明":东方的曙光渐渐亮起,天色即将朦胧放明,
"渔艇纵横映远汀":渔艇纵横交错,映照在远处的水洲之上。
"涛面白烟昏落月":江涛表面泛起白色的烟雾,使西沉的月亮显得昏昏沉沉,
"岭头残烧混疏星":山岭尽头残留的野火,与稀疏的星辰交融在一起。
"鸣榔莫触蛟龙睡":敲击船舷发出声响时,可别惊扰了蛟龙的安眠,
"举网时闻鱼鳖腥":每当拉起渔网,总能闻到鱼鳖的腥气。
"我实宦游无况者":我实在是个在官场漂泊、毫无意趣的人,
"拟来随尔带笭箵":真想跟着你们,带上捕鱼的竹笼(归隐江湖)。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江皋观鱼诗,描绘江乡晨景由朦胧到渐明的层次变化与渔捕生活的鲜活气息,营造出江湖野趣与人间烟火交织的生动意境,表达了诗人观渔时被江上生活所吸引,作为宦游失意者的孤寂中萌生出对追随渔人、归隐江湖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这两句毫无掩饰地袒露了宦游生涯中的失落与疲惫,渴望抛却官场束缚,追随渔人隐入江湖,过上自由闲适的垂钓生活。诗人以第一人称直接倾诉胸中困顿与人生抉择,将对仕途困顿的厌倦、对江湖闲逸的向往之情直截了当地传递给读者,情感真挚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曙光东向欲昽明,渔艇纵横映远汀。”首句“曙光东向欲昽明”,“昽明”比“昽明”强调光线的朦胧感,精准描绘出黎明时分东方天空微光初现、似明未明的状态,带着一种柔和的朦胧美,为全诗奠定了静谧而富有生机的基调。次句“渔艇纵横映远汀”,“纵横”一词生动展现出渔艇在江面上自由穿梭的动态,它们的身影倒映在远方的水汀之上,动静相衬,既勾勒出江面的开阔,又让读者感受到渔民们早早劳作的忙碌景象,充满生活气息。颔联:“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涛面白烟昏落月”,江涛之上弥漫着白色的雾气,将尚未西沉的落月笼罩得昏昏沉沉。“昏”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烟雾对月色的遮挡,又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让江景更显深邃。“岭头残烧混疏星”,远处山岭上残留的野火余烬,与天空中稀疏的星辰相互混杂,难以分辨。“混”字巧妙地打破了天与地的界限,将地面的残火与天上的疏星融为一体,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与层次感,展现出黎明前天地间独特的光影交织之景。颈联:“鸣榔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鸣榔莫触蛟龙睡”,“榔”指敲船的长木,渔民鸣桹是为了驱鱼入网。此句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仿佛在轻声叮嘱渔民,不要惊扰了江底沉睡的蛟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奇幻色彩,也暗含着对自然的尊重。“举网时闻鱼鳖腥”,当渔民们举起渔网,便能闻到鱼鳖的腥气,从嗅觉角度入手,生动还原了捕鱼的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渔民劳作的真实与艰辛,与上句的奇幻想象形成虚实对比,使画面更显丰富。尾联:“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我实宦游无况者”,诗人直抒胸臆,坦言自己在外做官,生活困顿失意,“无况”二字饱含着宦游生涯的无奈与疲惫,道尽了官场的束缚与艰辛。“拟来随尔带笭箵”,面对眼前自由闲适的捕鱼生活,诗人心生向往,打算跟随渔民们,带着捕鱼的竹笼(笭箵)过起这样的生活。这一句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渔樵生活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真挚强烈,让全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升华到对人生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