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àn
·
·
绿
huái
yān
liǔ
cháng
tíng

朝代:宋作者:惠洪浏览量:3
绿
huái
yān
liǔ
cháng
tíng
hèn
fēn
yǒng
nián
chóu
nán
gāo
chéng
huí
shǒu
yún
zhē
jìn
duàn
rén
chù
jiě
ān
shè
tiān
jiāng
àn
dīng
níng
qiān
wàn
cùn
róu
cháng
qíng
qīn
zhěn
mèng
huí
rén
jìng
chè
xiǎo
xiāo
xiāo

译文

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恨我走得匆促、就要各自分离去往他方。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已经被暮云遮断,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逐句剖析

"绿槐烟柳长亭路":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

# 长亭:古代道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用。,绿槐:一作丝槐。

"恨取次、":恨我走得匆促、

# 取次:草草,仓促,随便。

"分离去":就要各自分离去往他方。

"日永如年愁难度":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

# 永:长。

"高城回首":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

"暮云遮尽":已经被暮云遮断,

"目断人何处":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

# 人:心上人。,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解鞍旅舍天将暮":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

"暗忆丁宁千万句":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

"一寸柔肠情几许":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

# 一寸柔肠:是行者想到心上人。

"薄衾孤枕":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

# 衾:被子。

"梦回人静":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

"彻晓潇潇雨":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 彻晓:天渐明。彻:一作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是北宋诗僧惠洪创作的词作,属伤别怀人之作。词上片描绘行者与居者离别时的场景;下片抒写行者对居者的思念,又从行者视角着笔刻画居者。全词从长亭凄别到旅舍愁思,外景与内情相互映衬,忆念与现实交织交融,层层展现离愁之深苦,是一首颇具感染力的伤怀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僧

释惠洪(1071~1128),北宋诗僧。俗姓喻(一说姓彭),字觉范,号冷斋,赐号宝觉圆明禅师,江西新昌(今宜丰)人。二十岁剃度为僧,为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提倡文字禅。惠洪工诗词善文。其文伟俊,不类佛家语;其诗长于七古,清俊健伟,词意洒脱,气韵秀拔;其词情思婉约。因诗词中往往有绮丽之作,故当时有“浪子和尚”之讥。除文学成就外,惠洪还擅长画梅竹,所画枝梗笔力遒健。代表作品有《石霜见东吴诚上人》《送文中北还》《石台夜坐》《上元宿百丈》《早春》等。著有《冷斋夜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惠洪是黄庭坚的忘年交,颇受黄庭坚器重。崇宁二年(1103),黄遭赵挺之、陈举构陷,贬谪宜州(今广西宜山)。其兄黄大临知他喜爱贺词,便依贺韵作《青玉案》送别。次年庭坚至宜州,又依贺韵奉和其兄。惠洪青年时曾任县小吏,因庭坚赏识其聪慧,教他读书,后成为海内名僧。庭坚流放过湘江时,惠洪曾入舟陪送达一月,足见交谊深笃。为与庭坚兄弟唱和,他也依贺韵写了一首《青玉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别怀人词。词中描绘了长亭离别场景与旅舍思念情景,以外景内情相映、忆念现实交织的方式,表达了深沉苦切的离愁。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绿槐烟柳长亭路”以明丽的三春“绿槐烟柳”乐景,叠加“长亭路”这一传统送别场景,形成色彩与情感的强烈反差。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象本应传递愉悦,却因离别情境的注入,反衬出人事的苍凉无奈,让离别之悲更显浓重,凸显“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艺术张力。反衬:以动衬静,“彻晓潇潇雨”以整夜不停的雨声作结,雨打寒窗的单调声响贯穿“人静”之夜。表面写雨,实则以雨声的“动”反衬环境的“寂”,让旅舍的清冷孤寂在雨声中愈发深邃。同时,雨声如愁思般绵延不绝,既呼应离人“日永如年”的时间感受,又以自然意象隐喻愁绪的绵长难尽。联想:“暗忆丁宁千万句”中“千万句”造语平淡,却触发深层联想。由“千万句”可想见亲人送别时“反复再三、不厌其烦”的叮咛场景——或反复叮嘱路途保重,或细述寒暖加减,每一句都凝结着关切之情。这种联想勾勒出亲人间絮语温存的画面,更将“温存体贴”与“焦急担忧”并置:既见亲人掌心化雪般的温柔,亦见其因离别而慌乱不安的情态。词人以“千万句”虚写,让读者从平淡文字中联想至具象的情感流动,使“忆苦”升华为“忆乐思苦”的复合体验,以记忆温暖反照现实孤苦,倍增离愁之沉重。

3. 分段赏析

上片:“绿槐烟柳长亭路”一句是别时场景的勾勒。词人以“绿槐烟柳”描绘三春时节的盎然生机,本是明丽乐景,却与“长亭路”这一传统送别场景相叠加,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暗喻离别之悲。“长亭”作为离别的象征,与青翠烟柳并置,既点明送别地点,又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象反衬人事的苍凉,为全词奠定黯然魂销的基调。“恨取次、分离去”两句直抒别恨。“取次”意为“随便、草率”,此处暗含“仓促”之意,既写出离人因贬谪诏令急迫于行的无奈,也透露出送别之际无暇深诉衷肠的遗憾。一个“恨”字凝聚万千感慨,既恨命运无常、仕途坎坷,亦恨离别仓促、聚散匆匆,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伤感与无奈。“日永如年愁难度”一句是别后心境的直陈。“日永如年”以夸张手法极言离人度日如年的煎熬,“愁难度”三字则直白点出愁绪的沉重难耐。结合黄庭坚被贬宜州的背景,年近花甲却遭流放,其内心对前途的忧惧、对亲友的眷恋,尽在这看似平白的叙述中流转。此句虽用赋体直陈,却以朴素语言道尽人生至苦,令人读之肠断。“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三句刻画别后动态与怅惘。离人踏上流放之路,却频频回首望向身后的高城,试图寻觅送行人的身影。然而暮色渐起,“暮云”层层叠叠,不仅遮断了高城的轮廓,更遮断了离人的视线。“目断”二字写尽望眼欲穿的执着与徒劳,虽未直接描写人物神情,却通过“回首”“目断”的动作,将离人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景与黄庭坚和词中“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异曲同工,皆以景语写情语,传递出天涯孤旅的悲凉。下片:“解鞍旅舍天将暮”一句转写旅舍情景。“解鞍”点明投宿,“天将暮”交代时间,暮色四合的氛围与上片“暮云遮尽”形成呼应,进一步渲染孤寂感。旅舍作为陌生环境,与熟悉的家园形成对比,离人触景生情,自然引发对别时情景的追忆,为下文“暗忆”埋下伏笔。“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句切入回忆。“暗忆”二字揭示回忆的私密性与深沉性,“丁宁千万句”则以夸张笔法再现亲人送别时反复叮嘱的场景。虽未具体展开叮咛内容,却通过“千万句”的虚写,既可见亲人关切之深、牵挂之切,亦可想见离人对这份温情的珍视与眷恋。现实的孤苦与回忆的温暖相互映衬,愈显当下处境的凄凉。“一寸柔肠情几许”一句以问句收束回忆,引发情感共鸣。“一寸柔肠”化用“柔肠百转”典故,极言离人内心的柔软与脆弱;“情几许”以设问形式,将抽象的离愁别绪转化为可丈量的情感重量,既含自嗟自叹之意,亦仿佛代天下离人叩问情之深浅。此句承上启下,既总结回忆中的深情,又引出下文对孤夜苦况的描写。“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三句集中刻画夜境之凄苦。“薄衾孤枕”从触觉与视觉角度,写出旅舍陈设的简陋与氛围的清冷;“梦回人静”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暗示离人因思念难眠,即便入梦亦难续温情;“彻晓潇潇雨”则以听觉描写,让雨打寒窗的声响贯穿整夜,既呼应“天将暮”的时间脉络,又以雨声的单调凄清强化孤寂感。值得注意的是,“梦回”二字暗含对梦境的省略:虽未明写梦中情景,却可推测梦里或与亲友欢聚,梦醒后的空寂便更具冲击力。这种以虚衬实的手法,使有限的文字蕴含无限愁思,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惠洪言情真挚贴切、哀婉动人,原因有三:首先是善于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精准体察离人之心境,从而感同身受,悲如己出,能细致入微地代抒离人愁思,堪称黄庭坚的忘年知己。其次是善于捕捉初感,所选题材多为新离乍别的典型情景,可营造出创深痛巨、记忆犹新的强烈印象。再者是善于利用艺术空白,以虚见实,苦乐相形,易于调动人生共同体验,激起情感共鸣,进而大大增强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惠洪的这首词是和贺铸的《青玉案》之韵而作的。贺词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名句,贺铸因此而得名“贺梅子”,享誉天下。惠洪的这首词虽不及贺词那样负有盛名,但所表达感情之真挚、深沉,却胜于贺词,不失为一首绝妙好词。

不详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鹤鸣《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公槐《北堂》

下一篇:宋·黄庭坚《王厚颂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