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槐烟柳长亭路":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
# 长亭:古代道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用。,绿槐:一作丝槐。
"恨取次、":恨我走得匆促、
# 取次:草草,仓促,随便。
"分离去":就要各自分离去往他方。
"日永如年愁难度":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
# 永:长。
"高城回首":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
"暮云遮尽":已经被暮云遮断,
"目断人何处":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
# 人:心上人。,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解鞍旅舍天将暮":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
"暗忆丁宁千万句":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
"一寸柔肠情几许":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
# 一寸柔肠:是行者想到心上人。
"薄衾孤枕":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
# 衾:被子。
"梦回人静":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
"彻晓潇潇雨":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 彻晓:天渐明。彻:一作侵。
北宋诗僧
释惠洪(1071~1128),北宋诗僧。俗姓喻(一说姓彭),字觉范,号冷斋,赐号宝觉圆明禅师,江西新昌(今宜丰)人。二十岁剃度为僧,为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提倡文字禅。惠洪工诗词善文。其文伟俊,不类佛家语;其诗长于七古,清俊健伟,词意洒脱,气韵秀拔;其词情思婉约。因诗词中往往有绮丽之作,故当时有“浪子和尚”之讥。除文学成就外,惠洪还擅长画梅竹,所画枝梗笔力遒健。代表作品有《石霜见东吴诚上人》《送文中北还》《石台夜坐》《上元宿百丈》《早春》等。著有《冷斋夜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别怀人词。词中描绘了长亭离别场景与旅舍思念情景,以外景内情相映、忆念现实交织的方式,表达了深沉苦切的离愁。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绿槐烟柳长亭路”以明丽的三春“绿槐烟柳”乐景,叠加“长亭路”这一传统送别场景,形成色彩与情感的强烈反差。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象本应传递愉悦,却因离别情境的注入,反衬出人事的苍凉无奈,让离别之悲更显浓重,凸显“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艺术张力。反衬:以动衬静,“彻晓潇潇雨”以整夜不停的雨声作结,雨打寒窗的单调声响贯穿“人静”之夜。表面写雨,实则以雨声的“动”反衬环境的“寂”,让旅舍的清冷孤寂在雨声中愈发深邃。同时,雨声如愁思般绵延不绝,既呼应离人“日永如年”的时间感受,又以自然意象隐喻愁绪的绵长难尽。联想:“暗忆丁宁千万句”中“千万句”造语平淡,却触发深层联想。由“千万句”可想见亲人送别时“反复再三、不厌其烦”的叮咛场景——或反复叮嘱路途保重,或细述寒暖加减,每一句都凝结着关切之情。这种联想勾勒出亲人间絮语温存的画面,更将“温存体贴”与“焦急担忧”并置:既见亲人掌心化雪般的温柔,亦见其因离别而慌乱不安的情态。词人以“千万句”虚写,让读者从平淡文字中联想至具象的情感流动,使“忆苦”升华为“忆乐思苦”的复合体验,以记忆温暖反照现实孤苦,倍增离愁之沉重。
3. 分段赏析
上片:“绿槐烟柳长亭路”一句是别时场景的勾勒。词人以“绿槐烟柳”描绘三春时节的盎然生机,本是明丽乐景,却与“长亭路”这一传统送别场景相叠加,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暗喻离别之悲。“长亭”作为离别的象征,与青翠烟柳并置,既点明送别地点,又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象反衬人事的苍凉,为全词奠定黯然魂销的基调。“恨取次、分离去”两句直抒别恨。“取次”意为“随便、草率”,此处暗含“仓促”之意,既写出离人因贬谪诏令急迫于行的无奈,也透露出送别之际无暇深诉衷肠的遗憾。一个“恨”字凝聚万千感慨,既恨命运无常、仕途坎坷,亦恨离别仓促、聚散匆匆,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伤感与无奈。“日永如年愁难度”一句是别后心境的直陈。“日永如年”以夸张手法极言离人度日如年的煎熬,“愁难度”三字则直白点出愁绪的沉重难耐。结合黄庭坚被贬宜州的背景,年近花甲却遭流放,其内心对前途的忧惧、对亲友的眷恋,尽在这看似平白的叙述中流转。此句虽用赋体直陈,却以朴素语言道尽人生至苦,令人读之肠断。“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三句刻画别后动态与怅惘。离人踏上流放之路,却频频回首望向身后的高城,试图寻觅送行人的身影。然而暮色渐起,“暮云”层层叠叠,不仅遮断了高城的轮廓,更遮断了离人的视线。“目断”二字写尽望眼欲穿的执着与徒劳,虽未直接描写人物神情,却通过“回首”“目断”的动作,将离人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景与黄庭坚和词中“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异曲同工,皆以景语写情语,传递出天涯孤旅的悲凉。下片:“解鞍旅舍天将暮”一句转写旅舍情景。“解鞍”点明投宿,“天将暮”交代时间,暮色四合的氛围与上片“暮云遮尽”形成呼应,进一步渲染孤寂感。旅舍作为陌生环境,与熟悉的家园形成对比,离人触景生情,自然引发对别时情景的追忆,为下文“暗忆”埋下伏笔。“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句切入回忆。“暗忆”二字揭示回忆的私密性与深沉性,“丁宁千万句”则以夸张笔法再现亲人送别时反复叮嘱的场景。虽未具体展开叮咛内容,却通过“千万句”的虚写,既可见亲人关切之深、牵挂之切,亦可想见离人对这份温情的珍视与眷恋。现实的孤苦与回忆的温暖相互映衬,愈显当下处境的凄凉。“一寸柔肠情几许”一句以问句收束回忆,引发情感共鸣。“一寸柔肠”化用“柔肠百转”典故,极言离人内心的柔软与脆弱;“情几许”以设问形式,将抽象的离愁别绪转化为可丈量的情感重量,既含自嗟自叹之意,亦仿佛代天下离人叩问情之深浅。此句承上启下,既总结回忆中的深情,又引出下文对孤夜苦况的描写。“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三句集中刻画夜境之凄苦。“薄衾孤枕”从触觉与视觉角度,写出旅舍陈设的简陋与氛围的清冷;“梦回人静”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暗示离人因思念难眠,即便入梦亦难续温情;“彻晓潇潇雨”则以听觉描写,让雨打寒窗的声响贯穿整夜,既呼应“天将暮”的时间脉络,又以雨声的单调凄清强化孤寂感。值得注意的是,“梦回”二字暗含对梦境的省略:虽未明写梦中情景,却可推测梦里或与亲友欢聚,梦醒后的空寂便更具冲击力。这种以虚衬实的手法,使有限的文字蕴含无限愁思,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惠洪言情真挚贴切、哀婉动人,原因有三:首先是善于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精准体察离人之心境,从而感同身受,悲如己出,能细致入微地代抒离人愁思,堪称黄庭坚的忘年知己。其次是善于捕捉初感,所选题材多为新离乍别的典型情景,可营造出创深痛巨、记忆犹新的强烈印象。再者是善于利用艺术空白,以虚见实,苦乐相形,易于调动人生共同体验,激起情感共鸣,进而大大增强审美情趣。
# 惠洪的这首词是和贺铸的《青玉案》之韵而作的。贺词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名句,贺铸因此而得名“贺梅子”,享誉天下。惠洪的这首词虽不及贺词那样负有盛名,但所表达感情之真挚、深沉,却胜于贺词,不失为一首绝妙好词。
不详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鹤鸣《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黄公槐《北堂》
下一篇:宋·黄庭坚《王厚颂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