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ān
qiū
suì
·
·
bàn
shēn
píng
wài

朝代:宋作者:惠洪浏览量:3
bàn
shēn
píng
wài
shuì
jiào
chún
hóng
tuì
退
chūn
luàn
fāng
xīn
suì
kōng
zān
jiàn
liú
dài
shì
wèn
jīn
rén
xiù
zhěng
shuí
duì
xiāng
céng
tóng
huì
shǒu
qiān
qīng
luó
gài
shì
mèng
jīn
yóu
zài
shí
fēn
chūn
jìn
diǎn
qíng
nán
gǎi
duō
shǎo
shì
què
suí
hèn
yuǎn
lián
yún
hǎi

译文

她半身斜倚在屏风之外。睡醒时唇上的胭脂已褪色。春日的思绪纷乱,芳心破碎。只剩玉簪绾着发髻,却不见流苏衣带。试问如今,还有谁能配得上她这般秀美端庄。曾在湘水畔相会。她亲手掀起轻罗车帷。恍惚以为是梦,如今回忆仍在。满目春光易逝,但一点深情难以更改。多少往事,却随着遗憾远逝,如云海茫茫。

逐句剖析

"半身屏外":她半身斜倚在屏风之外。

"睡觉唇红退":睡醒时唇上的胭脂已褪色。

"春思乱":春日的思绪纷乱,

"芳心碎":芳心破碎。

"空余簪髻玉":只剩玉簪绾着发髻,

"不见流苏带":却不见流苏衣带。

# 流苏带:古时妇女衣饰佩用之物。

"试与问":试问如今,

"今人秀整谁宜对":还有谁能配得上她这般秀美端庄。

"湘浦曾同会":曾在湘水畔相会。

"手搴轻罗盖":她亲手掀起轻罗车帷。

# 手搴轻罗盖:手擎着轻轻的绮罗伞盖。

"疑是梦":恍惚以为是梦,

"今犹在":如今回忆仍在。

"十分春易尽":满目春光易逝,

"一点情难改":但一点深情难以更改。

"多少事":多少往事,

"却随恨远连云海":却随着遗憾远逝,如云海茫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千秋岁·半身屏外》是北宋释德洪所作的一首闺情词。上阕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慵懒姿态,唇红褪色、发饰零乱,透露出纷乱的春思;下阕回忆湘水畔的相会,以“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道出欢聚短暂而情意绵长。全词情感真挚,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女子对往昔的怀念与当下的愁绪,结尾“却随恨远连云海”将情感融入苍茫云海,余韵悠长。此词虽因僧人身份而受非议,但其婉约情致仍获许彦周“直追少游”之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僧

释惠洪(1071~1128),北宋诗僧。俗姓喻(一说姓彭),字觉范,号冷斋,赐号宝觉圆明禅师,江西新昌(今宜丰)人。二十岁剃度为僧,为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提倡文字禅。惠洪工诗词善文。其文伟俊,不类佛家语;其诗长于七古,清俊健伟,词意洒脱,气韵秀拔;其词情思婉约。因诗词中往往有绮丽之作,故当时有“浪子和尚”之讥。除文学成就外,惠洪还擅长画梅竹,所画枝梗笔力遒健。代表作品有《石霜见东吴诚上人》《送文中北还》《石台夜坐》《上元宿百丈》《早春》等。著有《冷斋夜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了一位女子春日睡醒后的慵懒情态,她唇红褪色、发髻松散,心中充满纷乱的思绪。词中回忆了曾在湘水畔的甜蜜相会,如今虽春色易逝,但那份深情却始终未改。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女子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淡淡的哀愁。

2. 写作手法

对比:“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通过“十分”与“一点”、“易尽”与“难改”的鲜明对比,既突显春光短暂,又强调深情永恒,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设问:“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运用设问手法,以“今人之秀整谁可与匹”的反问句式,突出思妇对情人的深切思念,强化了无人能及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描绘女子睡醒后的慵懒姿态:她斜倚在屏风边沿,唇上的胭脂已然褪色。枕畔只余一支绾发的玉簪,往日系在罗衣上的五彩流苏带却不见踪影。这些散乱的饰物与女子倦怠的神情,将那份理不清、斩不断的春日愁绪,以及零落的心事都生动呈现出来。结尾突然发问,试问如今还有谁能比得上那人的俊朗风姿?秀整一词,形容人风度翩翩。史载晋代温峤仪容俊美,深受众人喜爱;唐代汝阳王李琎也是眉目清朗、品性高洁,此处正是指女子心中念念不忘的那位情郎。下阕追忆在湘江畔的一次相会。那时她手持轻纱罗伞,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如今独居深闺,恍惚间竟觉得那不过是场美梦。春日欢愉总是短暂,明媚光景转瞬即逝,唯有这份情意始终未变。此处“十分”与“一点”相对,既写出春光的浓郁,又道出情意的专注;“易尽”与“难改”相映,既道出相聚的短暂,又表明相思的长久。这些相反的词意交织在一起,让这份情感显得格外深切动人。结尾笔锋一转,“却随恨远连云海”,将无尽的愁绪融入苍茫云海,使这份情感显得更加悠远绵长,颇有言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4. 作品点评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批评惠洪身为僧人却作艳词,有违佛门清规;吴曾《能改斋漫录》更讥其为"浪子和尚"。独许彦周持论公允:"上人(惠洪)小词情致婉约,直追少游,仲殊、参寥皆逊其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下一篇:宋·辛弃疾《卜算子·荷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