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àn
·
·
huái
yān
liǔ
cháng
tíng

朝代:宋作者:惠洪浏览量:3
huái
yān
liǔ
cháng
tíng
hèn
fēn
yǒng
nián
chóu
nán
gāo
chéng
huí
shǒu
yún
zhē
jìn
duàn
rén
chù
jiě
ān
shè
tiān
jiāng
àn
dīng
níng
qiān
wàn
cùn
róu
cháng
qíng
qīn
zhěn
mèng
huí
rén
jìng
chè
xiǎo
xiāo
xiāo

译文

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恨(我)走得匆促,(漫长的道路提示我)我们已经分别。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已经被暮云遮断,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逐句剖析

"丝槐烟柳长亭路":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

# 长亭:古代道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用。

"恨取次、":恨(我)走得匆促,

# 取次:草草,仓促,随便。

"分离去":(漫长的道路提示我)我们已经分别。

"日永如年愁难度":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

# 永:长。

"高城回首":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

"暮云遮尽":已经被暮云遮断,

"目断人何处":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

# 人:心上人。,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解鞍旅舍天将暮":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

"暗忆叮咛千万句":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

"一寸柔肠情几许":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

# 一寸柔肠:是行者想到心上人。

"薄衾孤枕":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

# 衾:被子。

"梦回人静":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

"彻晓潇潇雨":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 彻晓:天渐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是北宋诗僧惠洪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细致描绘行者与居者分别时的场景,展现离别的不舍与凄凉;下片则着重刻画行者在离别后对居者的深切思念。全词从长亭分别的凄惨场景,到旅途中孤枕难眠的苦苦相思,将外在环境与内心情绪相互映衬,把回忆与现实交织融合,生动且深刻地凸显出离人离愁之深重、悲苦之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僧

释惠洪(1071~1128),北宋诗僧。俗姓喻(一说姓彭),字觉范,号冷斋,赐号宝觉圆明禅师,江西新昌(今宜丰)人。二十岁剃度为僧,为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提倡文字禅。惠洪工诗词善文。其文伟俊,不类佛家语;其诗长于七古,清俊健伟,词意洒脱,气韵秀拔;其词情思婉约。因诗词中往往有绮丽之作,故当时有“浪子和尚”之讥。除文学成就外,惠洪还擅长画梅竹,所画枝梗笔力遒健。代表作品有《石霜见东吴诚上人》《送文中北还》《石台夜坐》《上元宿百丈》《早春》等。著有《冷斋夜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惠洪与黄庭坚为忘年之交,深受黄庭坚赏识。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遭赵挺之、陈举构陷,被贬谪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其兄黄大临深知他喜爱贺铸词韵,便依贺铸词韵作《青玉案》为其送别。次年,黄庭坚抵达宜州,又依贺铸词韵回和兄长。惠洪早年曾任县中小吏,因聪慧得到黄庭坚青睐,在其教导下读书,后成为闻名海内的僧人。黄庭坚流放途中渡过湘江时,惠洪曾登舟相伴长达一月,足见二人情谊深厚。为与黄庭坚兄弟唱和,惠洪同样依贺铸词韵创作了一首《青玉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怀人词。描绘了行者与居者长亭惨别的情景,展现行者旅舍中的苦思,通过外景与内情的相互映衬、忆想与现实的交织,表达出深重而凄苦的离愁。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日永如年愁难度”直接倾诉离人心中愁绪。直白地表达出因贬谪流放,面对漫长前路时,忧谗畏谤、思亲怀旧的愁苦心境,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度日如年的痛苦,情感真挚强烈。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绿槐烟柳长亭路”一句,“绿槐烟柳”描绘出三春美景,与送别之地“长亭路”相联系,形成鲜明反差。以生机勃勃的乐景反衬离别时的哀愁,使词人内心的黯然神伤更加强烈,凸显出离别的痛苦。赋:“日永如年愁难度”采用赋体直陈的手法,直接抒发词人觉得时间漫长、忧愁难以排遣的感受。没有过多修饰,却直白地展现出其内心的煎熬,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词人愁绪之深,情感真挚强烈。联想:“千万句”一词引发读者联想,让人能想见亲人送别时反复叮咛、关切备至的情态,以及既温柔体贴又焦急担忧的复杂心情。通过这一词语,以有限文字拓展出丰富的画面与情感内容。反衬:以虚衬实,“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实写旅舍的孤苦凄凉,而通过“梦回”引出梦中家庭的温馨欢乐,以梦境的“虚”反衬现实的“实”。虚实映照,更突出眼前处境的冷寂孤苦,强化了离别的愁思。对比:“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中,以“薄衾孤枕”的现实苦况,与“梦回”时可能出现的温馨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现实里旅舍的冷寂孤苦,和梦中家庭的温馨欢乐相互映照,一实一虚,一悲一喜,将离人内心的愁思推向极致,更深刻地展现出其离别的痛苦与对往昔的怀念。

3. 分段赏析

上片:“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开篇便描绘出一幅极具画面感的送别场景。“绿槐烟柳”勾勒出三春时节万物葱茏、柳丝如烟的柔美之景,本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好风光,然而与“长亭路”相联结,瞬间染上了离别的哀愁。长亭作为古代送别之地的典型意象,承载着无数离人惜别之情。这里以乐景衬哀情,用美好的春景反衬出离别时的黯然神伤,使得悲伤之情更显浓郁。“取次”意为随便、草率,此词精准地描绘出离人黄庭坚作为遭贬流放的罪臣,在奉诏后不敢有丝毫滞留,只能匆匆启程、草草送别的慌乱与无奈。一个“恨”字,如同一把重锤,重重敲击在读者心上,饱含了离人对此次仓促分离的无限伤感与不舍,也暗含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悲叹。“日永如年愁难度”。此句直接抒发离别之际离人的内心思绪。离人此去宜州,路途遥远,且“千峰万嶂”“远山修水”,环境艰险。年近花甲却遭遇如此坎坷,他怎能不忧谗畏谤,内心充满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怎能不思亲怀旧,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与过往的美好时光。在这种心境下,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无比漫长,痛苦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让人难以捱过。这虽是赋体直陈的本色之语,却极具感染力,读者仿佛能透过文字,真切感受到离人内心那如潮水般汹涌的愁绪,以及被愁绪折磨得肠回九转、凄惋欲绝的痛苦心境。“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这三句生动地刻画了离人上路之后的情景。即便已经踏上流放之路,离人对亲友的牵挂与不舍却丝毫未减。他立马据鞍,频频回首,渴望再多看一眼送行的亲友,再多感受一份离别的温情。然而,暮云沉沉,如同一道厚重的帷幕,将他的视线完全遮断,不仅连开封那样的高城都望不见踪影,更遑论站立在高城上为他送行的亲友。词中仅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离人踟蹰不前、频频回望的索寞身影,却将其内心深处那浓浓的依依不舍、怅怅不已的凄凉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同身受。与黄庭坚和词中“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相比,虽取景不同,但都通过对离人视线与情感的描写,营造出了极其近似的孤寂、凄凉意境,足见二人心灵相通,情感共鸣之深。下片:“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换头一句直承上片,将时间从离别之时自然过渡到傍晚。离人孤鞍远去,在天色将晚时投宿旅舍。旅舍的陌生环境与家中的温馨舒适形成鲜明对比,触景生情,离人不禁暗暗回想起与亲人话别的那一幕幕场景。“暗忆”二字,生动地表现出离人将这份思念与回忆深藏心底,默默品味。“千万句”看似平实简单,却极具想象空间。它既让读者能想见亲人在离别时反复再三、不厌其烦地叮嘱、关切的情态,每一句叮嘱都饱含着深深的爱意与牵挂;更能想见亲人在离别之际,既对离人充满温存体贴的关爱,又为离人的未来命运焦急担忧的复杂心情。这种通过回忆往昔的温情来反衬当下离别的悲苦的手法,使得离人的痛苦之情更加浓郁,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这几句以高度凝练且形象生动的笔触,集中展现了离人在乍尝别离滋味的第一夜所经历的孤苦凄凉。“一寸柔肠情几许”,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离人内心情感的思索,强调离人心中那千丝万缕、难以言说的深情。接下来“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描绘了一幅极具凄凉感的画面:单薄的被子,孤零零的枕头,在寂静无声的深夜,离人从梦中醒来。梦中或许是与亲人团聚的温馨场景,然而梦醒时分,面对的却是冰冷的现实。此时,窗外潇潇雨声不停,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这恼人的雨声不仅扰乱了离人的思绪,更增添了无尽的孤寂与哀愁。现实的苦况本已令人不胜凄怆,而通过“梦回”所引发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更是强化了离人的愁思。梦里家庭的温馨欢乐与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形成鲜明映照,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使得满纸生愁,将离人的哀愁推至极致。这种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词作的艺术内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离人那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审美佳趣也因此倍增。

4. 作品点评

惠洪所写言情之作真挚动人,原因在于其能换位思考,精准把握离人内心,将对方愁思细腻表达,足见其与黄庭坚忘年情谊深厚。他擅长抓取新别时刻的典型场景,让离情别绪如深刻烙印,给人强烈印象。同时,他巧妙运用艺术留白手法,通过虚实结合、苦乐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生的共同感悟,唤起情感共鸣,极大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惠洪的这首词是和贺铸的《青玉案》之韵而作的。贺词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名句,贺铸因此而得名“贺梅子”,享誉天下。惠洪的这首词虽不及贺词那样负有盛名,但所表达感情之真挚、深沉,却胜于贺词,不失为一首绝妙好词。

不详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鹤鸣《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

下一篇:宋·释文珦《秋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