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xīn

朝代:宋作者:柴望浏览量:3
jīn
jiāo
chè
kāi
shān
qià
xiǎo
péng
lái
fēn
liǎng
àn
zhōng
yǐng
cháo
zhǎng
sān
mén
shí
shàng
tái
lǎo
wèi
yán
qián
shì
shàng
huáng
céng
jiāng
lái
zhōng
liú
gǔn
gǔn
yīng
xióng
hèn
shū
gāo
sēng
dìng
huí

译文

江心寺如同金山、焦山一般,彻夜敞开着山门,整座山仿佛一处小小的蓬莱仙境。塔影分别映在两岸的水波之中,潮水涨起时,三门石上的青苔愈发显见。前朝的遗老向我讲述从前的事,先帝曾渡过这条江来到这里。江水中流翻涌着英雄的遗恨,最终都输给了在寺中入定归来的高僧。

逐句剖析

"寺比金焦彻夜开":江心寺如同金山、焦山一般,彻夜敞开着山门,

# 比:秋堂集作北。

"一山恰似小蓬莱":整座山仿佛一处小小的蓬莱仙境。

"塔分两岸波中影":塔影分别映在两岸的水波之中,

"潮长三门石上苔":潮水涨起时,三门石上的青苔愈发显见。

"遗老为言前日事":前朝的遗老向我讲述从前的事,

"上皇曾渡此江来":先帝曾渡过这条江来到这里。

"中流滚滚英雄恨":江水中流翻涌着英雄的遗恨,

"输与高僧入定回":最终都输给了在寺中入定归来的高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心寺》是南宋遗民诗人柴望在南宋王朝覆灭后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温州瓯江江心岛上的江心寺作为背景,通过刻画寺北金山、焦山彻夜敞开的凄冷景象,以及寺塔倒影、潮涨苔痕等具体意象,营造出凄清而萧瑟的氛围意境。诗中借助遗老追忆宋高宗南渡的过往旧事,用“英雄泪”“输与高僧”等语句作为隐喻,抒发了对南宋江山沦陷的深切沉痛哀思和复国无望的悲愤情绪,用笔婉转含蓄,展现出诗人深沉浓厚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柴望(1212~1280),南宋诗人。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曾为太学上舍生,后因上《丙丁龟鉴》忤贾似道而下狱,放归后又以布衣入直前殿,宋亡不仕。柴望与从弟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遁迹江湖,并称“柴氏四隐”。其诗优柔和平,主要表现三类主题:其一,感慨兴亡;其二,抒写羁旅情怀;其三,表现隐逸生活。《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诗作均有名。今存《秋堂集》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王朝灭亡后不久,江心寺所处的温州是南宋时期抗元的重要据点,宋高宗向南奔逃时曾渡过这片江水,文天祥为组织抗元力量也曾抵达过温州。诗人借助古寺的沧桑变迁暗喻国家命运的兴衰更替,通过遗老追忆过往历史的情节,传达出亡国之痛带来的现实悲叹与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借温州瓯江江心寺北金山、焦山彻夜开放的凄凉景象,以及寺塔倒影、潮涨苔痕等意象,写出了遗老追忆宋高宗南渡往事的场景,以隐喻抒发了对南宋江山沦丧的沉痛哀思与复国无望的悲愤之情,展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寺北金焦彻夜开,塔分两岸波中影”描绘金焦山彻夜开放、塔影入波之景,以开放的山、水中影营造凄清萧瑟意境,暗喻江防废弃的凄凉。对比:“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将遗老口中宋高宗南渡的往昔旧事,与南宋灭亡后的当下实景形成鲜明对比。今昔境遇的落差,凸显出世事变迁的沧桑与江山沦丧的亡国之痛。直抒胸臆:“中流滚滚英雄恨”一句,毫无掩饰地直接抒发英雄面对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情感强烈而直白,将复国无望的沉痛心绪尽情流露。双关:“寺北金焦彻夜开”一句中,“彻夜开”既实指金山、焦山一带的寺院整夜敞开大门的景象,又暗喻南宋灭亡后江防如同无人值守般门户洞开、不复存在的局势。一词双关,在写景中暗藏对江山失守的隐忧与哀叹,含蓄传递出时代动荡的悲凉。象征:“寺比金焦彻夜开”以“金焦彻夜开”象征江防废弛。金焦山本为江防要地,“彻夜开”暗示边防失守、门户洞开,暗寓时局动荡的危机。“潮长三门石上苔”以潮水涨落、石上积苔象征历史沧桑,潮起潮落与苔藓生长,隐喻时光流逝中王朝兴衰的无奈与悲凉。

3. 分段赏析

首联“寺比金焦彻夜开,一山恰似小蓬莱”,开篇描绘江心寺的整体风貌与意境。这座寺庙如同金山、焦山一般整夜敞开,整座山就像传说中的小蓬莱仙境,“金焦”以著名山岳作比,显寺庙的名气与规模;“彻夜开”暗示寺庙香火不断或地势开阔,“小蓬莱”则以仙境喻山,赋予江心寺超凡的氛围,开篇便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颔联“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聚焦寺中景物与江景的交融。塔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被两岸分隔开来;潮水上涨,三门石上的青苔愈发湿润,“塔分两岸波中影”以“分”字写塔影在波中的动态,画面灵动;“潮长三门石上苔”则以潮水涨落写时光流转,青苔在潮水中的状态暗含岁月的痕迹,景中藏静,尽显江寺的清幽。颈联“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由景入史,引入过往的故事。前朝的老人讲述从前的事,说上皇曾经渡过这片江水来到这里,“遗老”“前日事”点明故事的年代久远,“上皇曾渡此江来”则将寺庙与历史事件相连,让江心寺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为下文的“英雄恨”埋下伏笔。尾联“中流滚滚英雄恨,输与高僧入定回”,以抒情收束全篇,感慨历史与现实。江水中流翻滚着英雄未竟的遗憾与愤懑,这些豪情与悲恨,终究比不上高僧入定后安然归来的超脱,“滚滚英雄恨”将历史中的壮志未酬化为具象的江水,气势沉郁;“输与高僧入定回”以英雄之恨与高僧之静对比,既流露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又暗含对超脱境界的些许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逋《霜天晓角·冰清霜洁》

下一篇:宋·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