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路便幽深":转过山路便显幽深,
"曾来不用寻":曾经来过不用寻找。
"寺依仙石脚":寺庙依傍在仙石脚下,
"僧识老岩心":僧人懂得老岩的心意。
"是处鬼无墓":这里没有鬼魂的坟墓,
"此山松自林":这座山松树自然成林。
"滔滔未涯事":连绵无尽的世事,
"分付一蝉吟":托付给一声蝉鸣。
宋代文学家、学者
陈著(1214~1297),宋代文学家、学者。字子微,一字谦之,号本堂,晚年自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长期居住在奉化。宝祐进士,历任监饶州商税、芜湖茶馆等职,后因触怒贾似道,出知嘉兴县。宋亡后隐居四明山中。其诗文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祖国河山的歌颂。有代表作品《本堂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介绍了胜因院所在山路幽深、寺依石、僧知岩、无墓有松、蝉吟寄怀的情景,描绘了古寺幽寂的画面,体现了超然的心境,营造了清幽的意境,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对比:“是处鬼无墓,此山松自林”,以“鬼无墓”的空寂与“松自林”的生机对比,凸显古寺环境的静谧超然,强化了清幽的氛围。叠字:“滔滔未涯事”,“滔滔”叠用,形容世事连绵无尽,增强了对世事沧桑的时空感,为下文“分付一蝉吟”的超脱做铺垫。借景抒情:“滔滔未涯事,分付一蝉吟”,借蝉吟的景象,抒发对世事的感悟,将无尽世事寄托于自然之声,体现超然心境。对偶:“寺依仙石脚,僧识老岩心”中,“寺依”对“僧识”,“仙石脚”对“老岩心”,工整展现寺庙与僧人的静谧关联。
3. 分段赏析
“转路便幽深,曾来不用寻”,首联写转过山路便觉环境幽深,因曾经来过而无需寻找。“便”字写出幽深之感来得突然,“曾来”体现对这里的熟悉,流露出亲切之情,为下文描写古寺铺垫出清幽的基调。“寺依仙石脚,僧识老岩心”,颔联写寺庙依傍在仙石脚下,僧人能理解老岩的心意。“依”字写出寺与石的相融,“识”字赋予僧人灵性,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凸显古寺的宁静与僧人得超然。“是处鬼无墓,此山松自林”,颈联写此处没有坟墓,山上松树自然成林。“鬼无墓”显空寂,“松自林”见生机,对比中凸显环境的静谧与自然,营造出远离尘嚣的氛围。“滔滔未涯事,分付一蝉吟”,尾联写无尽的世事,都托付给一声蝉鸣。“滔滔未涯”写出世事繁多,“分付”一词显超脱,以蝉吟的清幽之声收束,将复杂世事归于自然,体现对世事的淡然感悟。
上一篇:宋·周密《西塍废圃》
下一篇:宋·张道洽《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