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峰下霜如水":归来峰下,秋霜清冷如同水一般。
"明月三千里":明月的光辉洒向千里之外。
"幽人独立瞰长淮":我独自登高俯瞰着长淮。
# 长淮:即淮水。
"谁棹扁舟一叶、":是谁划着一叶扁舟、
"趁潮来":趁着潮水而来。
# 趁:逐,随。
"洞庭湖上银涛观":回忆起在洞庭湖上观赏银涛翻涌的景象。
"忆我烟蓑伴":想起曾经与我相伴的蓑衣。
# 烟蓑伴:指渔翁(象征隐士)一类的朋友。
"此身天地一浮萍":我这身躯在天地间就像一片浮萍。
# 浮萍:浮生于水面的萍草。萍浮水面,随风飘荡,因以喻飘泊的身世。
"去国十年华发、":离开自己的国家已经十年了,头发都变得花白了、
# 去国:指离开京城。
"欲星星":满头青丝已变得花白斑斑。
# 星星:鬓发花白貌。
宋代词人
王以宁(1090?~1140?),宋代词人。字周士,号正信居士,湘潭(今属湖南)人。钦宗靖康初,乞师解太原围,后累官京西制置使。不久落职,累贬永州列驾、潮州安置。绍兴十年,复朝奉郎、知全州。王以宁为人英豪狂宕,所为诗词,一如其人,词法精壮,无浮艳虚薄之习。南渡战乱后的词作,大多表现英雄情怀,以气势见长,以豪情取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满庭芳·重午登霞楼》。著有《王周士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题材的词。描绘了作者夜宿龟山、登临秋汉亭时所见的长淮月色等实景,以及回忆中洞庭湖的壮阔景象,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岁月流逝的沧桑感,以及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比喻:“归来峰下霜如水”,将月光比作霜水,以水喻月,既含蓄又不落窠臼,体现了月光的清寒与皎洁,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虚实结合:上阕写龟山、长淮的实景,下阕回忆洞庭湖的虚景,以实景启虚景,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突出了作者的漂泊之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前句写归来峰下霜月如水、明月普照三千里的清阔美景,后句忆洞庭湖银涛翻涌、与友伴披蓑同游的壮丽江湖之景,均属乐景。但词人以“幽人独立”的孤寂身影与“天地一浮萍”的漂泊感慨贯穿始终,用壮丽空濛的自然景象反衬自身仕途失意的孤独怅惘,以乐景的辽阔反衬哀情的深沉,使身世之叹更显怆然。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霜如水”“明月三千里”等秋夜之景,营造清冷孤寂氛围,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感慨。用典:“此身天地一浮萍”化用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意境,以浮萍自比,喻指漂泊的身世,表达了与杜甫相似的羁旅之愁。
3. 分段赏析
“归来峰下霜如水”,此句初读似觉“霜”与“水”比喻不贴切,结合下句“明月三千里”可知,“霜”指月光,以水喻月,巧妙地表现了月光的清寒、明亮与柔和,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孤寂的基调。“明月三千里”,描绘了明月普照千里的壮阔景象,与“归来峰下”的近景形成对比,同时暗示作者思绪的悠远,为下文“谁棹扁舟”的联想做铺垫。“幽人独立瞰长淮”,“幽人”点明作者身份,蕴含被贬后的孤寂滋味。作者独立亭上俯瞰长淮,既展现阔大境界,又以“独立”透露出孤独之感,此句是理解全词的关键,引出作者的身世之叹。“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这是作者的所见与联想:茫茫长淮上,一叶扁舟趁潮而来,画面富有动感。与其说是实景,不如说是作者的期盼与联想,借扁舟意象,含蓄表达对友人或知己的期盼。“洞庭湖上银涛观”,由眼前长淮之景联想到昔日洞庭湖的银涛壮观,思绪回溯至十几年前仕途上升时期,与下句“忆我烟蓑伴”相呼应,引发对往日友伴的怀念,情感由孤寂转为对往昔的追忆。“忆我烟蓑伴”,一个“忆”字将时间拉回过去,“烟蓑伴”既指渔翁般的隐士朋友,也包括志同道合的同僚。此句看似平静,却暗含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当下孤独处境的感慨,心潮随之激荡。“此身天地一浮萍”,作者以浮萍自喻,在广阔天地间,自身如浮萍般漂泊无依,形象写出身世的飘零之感。此句与杜甫“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抒发历经国难家难、仕途坎坷后的悲凉之情。“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直抒胸臆:离开京城十年,双鬓已生白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平淡叙述中饱含辛酸与无奈,将作者的人生感慨推向高潮,读来令人唏嘘。
4. 作品点评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巧的构思,将眼前之景与往昔回忆相融合,通过比喻、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清冷孤寂与广阔宏大,深刻地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独、岁月流逝的沧桑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词中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既有“霜如水”“明月三千里”的清丽之句,又有“此身天地一浮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