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rén
·
·
宿
guī
shān
dēng
qiū
hàn
tíng

朝代:宋作者:王以宁浏览量:2
guī
lái
fēng
xià
shuāng
shuǐ
míng
yuè
sān
qiān
yōu
rén
kàn
cháng
huái
shuí
zhào
biǎn
zhōu
chèn
cháo
lái
dòng
tíng
shàng
yín
tāo
guān
yān
suō
bàn
shēn
tiān
píng
guó
shí
nián
huá
xīng
xīng

译文

归来峰下,秋霜清冷如同水一般。明月的光辉洒向千里之外。我独自登高俯瞰着长淮。是谁划着一叶扁舟、趁着潮水而来。回忆起在洞庭湖上观赏银涛翻涌的景象。想起曾经与我相伴的蓑衣。我这身躯在天地间就像一片浮萍。离开自己的国家已经十年了,头发都变得花白了、满头青丝已变得花白斑斑。

逐句剖析

"归来峰下霜如水":归来峰下,秋霜清冷如同水一般。

"明月三千里":明月的光辉洒向千里之外。

"幽人独立瞰长淮":我独自登高俯瞰着长淮。

# 长淮:即淮水。

"谁棹扁舟一叶、":是谁划着一叶扁舟、

"趁潮来":趁着潮水而来。

# 趁:逐,随。

"洞庭湖上银涛观":回忆起在洞庭湖上观赏银涛翻涌的景象。

"忆我烟蓑伴":想起曾经与我相伴的蓑衣。

# 烟蓑伴:指渔翁(象征隐士)一类的朋友。

"此身天地一浮萍":我这身躯在天地间就像一片浮萍。

# 浮萍:浮生于水面的萍草。萍浮水面,随风飘荡,因以喻飘泊的身世。

"去国十年华发、":离开自己的国家已经十年了,头发都变得花白了、

# 去国:指离开京城。

"欲星星":满头青丝已变得花白斑斑。

# 星星:鬓发花白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是宋代王以宁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作者夜登龟山为背景,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个人的身世之叹融为一体。词人紧扣龟山、长淮等地的地理特征,借景抒情,笔触自然流畅,意境开阔宏大,情景交融,尽显词作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王以宁(1090?~1140?),宋代词人。字周士,号正信居士,湘潭(今属湖南)人。钦宗靖康初,乞师解太原围,后累官京西制置使。不久落职,累贬永州列驾、潮州安置。绍兴十年,复朝奉郎、知全州。王以宁为人英豪狂宕,所为诗词,一如其人,词法精壮,无浮艳虚薄之习。南渡战乱后的词作,大多表现英雄情怀,以气势见长,以豪情取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满庭芳·重午登霞楼》。著有《王周士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宣和五年(1123),王以宁任淮南发运司管勾文字。翌年秋夜,他宿于泗州(今江苏盱眙)龟山,登临秋汉亭,触景生情,写下此词,借此抒发怀才不遇的孤独心绪。词中,峰下三千里长淮映照着月明风清,念中故乡八百里洞庭银涛翻涌,虚实交织的阔大境界,愈发反衬出“幽人”的形单影只。彼时作者正值盛年,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寄身幕府,沉沦下僚,眼看生命虚度,白发渐生,更觉岁月紧迫、社会压抑。他独立高亭,沉思默想,颇有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题材的词。描绘了作者夜宿龟山、登临秋汉亭时所见的长淮月色等实景,以及回忆中洞庭湖的壮阔景象,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岁月流逝的沧桑感,以及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比喻:“归来峰下霜如水”,将月光比作霜水,以水喻月,既含蓄又不落窠臼,体现了月光的清寒与皎洁,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虚实结合:上阕写龟山、长淮的实景,下阕回忆洞庭湖的虚景,以实景启虚景,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突出了作者的漂泊之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前句写归来峰下霜月如水、明月普照三千里的清阔美景,后句忆洞庭湖银涛翻涌、与友伴披蓑同游的壮丽江湖之景,均属乐景。但词人以“幽人独立”的孤寂身影与“天地一浮萍”的漂泊感慨贯穿始终,用壮丽空濛的自然景象反衬自身仕途失意的孤独怅惘,以乐景的辽阔反衬哀情的深沉,使身世之叹更显怆然。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霜如水”“明月三千里”等秋夜之景,营造清冷孤寂氛围,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感慨。用典:“此身天地一浮萍”化用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意境,以浮萍自比,喻指漂泊的身世,表达了与杜甫相似的羁旅之愁。

3. 分段赏析

“归来峰下霜如水”,此句初读似觉“霜”与“水”比喻不贴切,结合下句“明月三千里”可知,“霜”指月光,以水喻月,巧妙地表现了月光的清寒、明亮与柔和,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孤寂的基调。“明月三千里”,描绘了明月普照千里的壮阔景象,与“归来峰下”的近景形成对比,同时暗示作者思绪的悠远,为下文“谁棹扁舟”的联想做铺垫。“幽人独立瞰长淮”,“幽人”点明作者身份,蕴含被贬后的孤寂滋味。作者独立亭上俯瞰长淮,既展现阔大境界,又以“独立”透露出孤独之感,此句是理解全词的关键,引出作者的身世之叹。“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这是作者的所见与联想:茫茫长淮上,一叶扁舟趁潮而来,画面富有动感。与其说是实景,不如说是作者的期盼与联想,借扁舟意象,含蓄表达对友人或知己的期盼。“洞庭湖上银涛观”,由眼前长淮之景联想到昔日洞庭湖的银涛壮观,思绪回溯至十几年前仕途上升时期,与下句“忆我烟蓑伴”相呼应,引发对往日友伴的怀念,情感由孤寂转为对往昔的追忆。“忆我烟蓑伴”,一个“忆”字将时间拉回过去,“烟蓑伴”既指渔翁般的隐士朋友,也包括志同道合的同僚。此句看似平静,却暗含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当下孤独处境的感慨,心潮随之激荡。“此身天地一浮萍”,作者以浮萍自喻,在广阔天地间,自身如浮萍般漂泊无依,形象写出身世的飘零之感。此句与杜甫“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抒发历经国难家难、仕途坎坷后的悲凉之情。“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直抒胸臆:离开京城十年,双鬓已生白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平淡叙述中饱含辛酸与无奈,将作者的人生感慨推向高潮,读来令人唏嘘。

4. 作品点评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巧的构思,将眼前之景与往昔回忆相融合,通过比喻、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清冷孤寂与广阔宏大,深刻地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独、岁月流逝的沧桑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词中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既有“霜如水”“明月三千里”的清丽之句,又有“此身天地一浮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舒岳祥《冬日山居好十首(其八)》

下一篇:宋·范成大《鹧鸪天·休舞银貂小契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