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chéng
hàn
yáng
shǐ
使
jūn

朝代:宋作者:王以宁浏览量:3
bié
zhī
yǒu
西
zhōu
shí
nián
chóng
jiàn
jiù
xiù
zhào
qīng
móu
cháng
jié
kuáng
yāo
dēng
lóu
xuě
zhàng
yōng
yáng
qiú
shān
yuè
qiān
rèn
cán
shuǐ
míng
lóu
huáng
liáng
mèng
wèi
jué
zhěn
jīng
qiū
jūn
xiè
hòu
xiāng
zhú
fēi
shān
tóu
jiǔ
shāng
jīn
tàn
yīng
xióng
lěng
qīng
lèi
néng
shōu
yīng
gèng
shuí
hèn
mǎn
fāng
zhōu

译文

大别山是我的知心朋友,它山势峭拔,高耸入云。阔别十年今又与其重逢,别山那秀丽的景色依旧光彩照人,映入我清澈的眼眸。常常记得那位豪爽狂放的友人,在雪后初晴之时邀请我登上高楼,他拄着手杖,身披羊裘。千仞高的山峦间,月亮缓缓升起,残夜中月光洒在水面,把楼阁映照得通明。十年的岁月,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今天你我重逢,在碧山头相互追逐,健步如飞。畅饮美酒,评谈千古,感叹英雄豪杰都已逝去,不由得泪雨难收。如今还有谁能像祢衡那样作《鹦鹉赋》呢,只留下满心的遗憾,弥漫在这芳草萋萋的鹦鹉洲。

逐句剖析

"大别我知友":大别山是我的知心朋友,

"突兀起西州":它山势峭拔,高耸入云。

"十年重见":阔别十年今又与其重逢,

# 重见:又见。

"依旧秀色照清眸":别山那秀丽的景色依旧光彩照人,映入我清澈的眼眸。

"常记鲒埼狂客":常常记得那位豪爽狂放的友人,

# 鲒埼狂客:代指汉阳使君。古代有以籍贯称人的习惯。

"邀我登楼雪霁":在雪后初晴之时邀请我登上高楼,

"杖策拥羊裘":他拄着手杖,身披羊裘。

# 杖策拥羊裘:《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隐士严光“披羊裘钓泽中”。杖策:拄着拐杖。

"山吐月千仞":千仞高的山峦间,月亮缓缓升起,

"残夜水明楼":残夜中月光洒在水面,把楼阁映照得通明。

# 残夜水明楼:出自杜甫《月》诗。“水明楼”,言明月照水,水光反射于楼台。“明”用作动词。

"黄粱梦":十年的岁月,仿佛一枕黄粱梦,

"未觉枕":还未察觉,

"几经秋":岁月已匆匆而过。

"与君邂逅":今天你我重逢,

"相逐飞步碧山头":在碧山头相互追逐,健步如飞。

"举酒一觞今古":畅饮美酒,评谈千古,

# 觞:古代盛酒器,作为动词时有敬酒,饮酒的意思。

"叹息英雄骨冷":感叹英雄豪杰都已逝去,

"清泪不能收":不由得泪雨难收。

"鹦鹉更谁赋":如今还有谁能像祢衡那样作《鹦鹉赋》呢,

# 鹦鹉: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终为黄祖杀害。他曾在汉阳的鹦鹉洲写了《鹦鹉赋》,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遗恨满芳州":只留下满心的遗憾,弥漫在这芳草萋萋的鹦鹉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为南宋词人王以宁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大别山山势险峻、景色秀丽,词人由此忆起往昔与故人同登此山的情景。下片则感慨时光飞逝,十年后与故人再度登山,其间抒发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全词音调激昂,节奏顿挫有力,行文跌宕起伏,具有独特艺术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王以宁(1090?~1140?),宋代词人。字周士,号正信居士,湘潭(今属湖南)人。钦宗靖康初,乞师解太原围,后累官京西制置使。不久落职,累贬永州列驾、潮州安置。绍兴十年,复朝奉郎、知全州。王以宁为人英豪狂宕,所为诗词,一如其人,词法精壮,无浮艳虚薄之习。南渡战乱后的词作,大多表现英雄情怀,以气势见长,以豪情取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满庭芳·重午登霞楼》。著有《王周士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代王以宁的这首词是为赠送给汉阳军长官汉阳使君所作。此人与词人王以宁志趣相投,是多年老友。二人阔别十载后重逢,面对汉阳县东北的大别青山,王以宁心中感慨万千,触景生情之下,挥笔写下此词以抒胸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酬赠之词。词中记述了作者与阔别十年的汉阳使君重逢于大别山的情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并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2. 写作手法

拟人:“大别我知友”,将大别山比拟为挚友,赋予其人格化色彩,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大别山的亲切情感,也暗示了与汉阳使君在此地深厚的情谊,使情感表达更富感染力。承上启下:“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既承接上片对十年前与友人同游大别山美好回忆,又引出下片久别重逢后的感慨,自然地过渡到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以及重游时的复杂心绪。比喻:“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借祢衡作《鹦鹉赋》的典故,祢衡才华横溢却遭忌被害,作者借此喻自身壮志难酬,将胸中郁积的悲愤与对现实的无奈,寄托于这一历史典故,含蓄深沉地表达出怀才不遇的遗恨。

3. 分段赏析

上片:“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起笔饱含深情,既将大别山比作知心好友,表达对汉阳使君的亲切之感,又以“突兀起西州”巧妙暗喻友人高居西方州军长官之位,暗含赞美之意。此处“突兀”一词,既写出大别山拔地而起的雄伟山势,又暗合友人出类拔萃的地位,一语双关,用词精炼。“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依旧”强调十年间大别山景色未改,“秀色照清眸”则将山之秀美与人重逢的喜悦相融合,既写山景清丽,又写人在重逢时目光明亮、豪情逸兴,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烘托出二人深厚的情谊。“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几句,通过“鲒碕狂客”的称呼,直接点明汉阳使君豪逸狂放的性格特点;“杖策拥羊裘”的外貌描写,生动勾勒出友人拄杖披裘的隐士装束,进一步凸显其旷达洒脱的气质。在南宋时期,文人常以这种装束表达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而“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堪称妙笔,“吐”字赋予群山以生命,将月亮从千仞高山间缓缓升起的动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极具画面感。“残夜水明楼”化用杜甫诗句,再现了十年前雪霁后,二人同登大别山时,月夜下山水相映、清秀明澈的绝美夜景。此处化用经典,却毫无生硬之感,反而巧妙融入自己的回忆与情感,饱含对往昔美好同游时光的深切眷恋。同时,“千仞”一词夸张地描绘出山之高峻,与“残夜”的静谧、“水明楼”的灵动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下片:“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将十年间国家的盛衰兴废、个人的宦海沉浮比作一场未醒的黄粱梦,抒发了对时光飞逝、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在南宋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着壮志难酬的无奈,作者的这种感慨,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喟叹,更是时代的缩影。这几句在结构上巧妙衔接上下片,同时呼应上片对十年前与友人同游的回忆,使整首词的时间脉络清晰而富有层次。“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从感慨转入当下,“邂逅”强调重逢的机缘,“飞步”一词生动展现出二人重逢后重游故地时的兴奋与豪情,与上片“邀我登楼雪霁”遥相呼应,体现出两人始终未减的逸兴。这种对往昔与当下的呼应,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连贯和饱满。“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描绘出二人在山头举杯畅饮、纵论古今的场景。面对历史上众多英雄的壮志未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因壮志难酬、英雄迟暮而悲愤不已,清泪纵横,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与愤懑。这里“一觞今古”四字,将时间与空间高度浓缩,在饮酒间跨越古今,展现出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思考。“英雄骨冷”则形象地描绘出英雄逝去后的悲凉,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心中的感慨。“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作者由汉阳鹦鹉洲联想到祢衡作《鹦鹉赋》的典故,祢衡才华横溢却遭忌被害,作者借此自比,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与壮志难伸的遗恨。祢衡的故事在古代文人中广为流传,常被用来抒发不得志的情感,王以宁在此运用这一典故,既贴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又深化了词作的主题,为全词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与悲剧色彩,余韵悠长。同时,“遗恨满芳洲”中的“满”字,强调了遗恨之深、之广,将作者内心的情感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该词围绕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展开,以两次游历大别山为线索。上片写首次登山时,作者兴致高昂,尚未被现实压抑的苦闷侵扰;下片描绘再次“飞步碧山头”,历经世事变迁,心中满是慨叹。全词豪迈粗犷间流露出真挚情感,生动展现出大别山雄浑辽阔、莽莽苍苍的景致,情感表达浓郁。词中运用形象的比拟手法,构建出宏大壮阔的意境,既凸显大别山的磅礴气势,也刻画了山间清丽动人的月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篇所展现的,是跃动豪迈的情感体验,是壮阔宏大的突兀山峰,是千仞丛山中的月色和令人深思的“残夜水明楼”,是芳草萎萋的鹦鹉洲的怀古幽怨。词人在动荡强烈的思想情绪中,运用动静相济的艺术手段,将大自然的环境与作者感情的波澜和谐地统一起来,“相逐飞步碧山头”,即是写朋友邂近相逢的万千感慨,极其激动,在翠碧的山峰上飞步相逐,情绪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地步。动静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不详海南大学教授唐玲玲《宋词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虎丘寺》

下一篇:宋·杨万里《不睡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