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我知友":大别山是我的知心朋友,
"突兀起西州":它山势峭拔,高耸入云。
"十年重见":阔别十年今又与其重逢,
# 重见:又见。
"依旧秀色照清眸":别山那秀丽的景色依旧光彩照人,映入我清澈的眼眸。
"常记鲒埼狂客":常常记得那位豪爽狂放的友人,
# 鲒埼狂客:代指汉阳使君。古代有以籍贯称人的习惯。
"邀我登楼雪霁":在雪后初晴之时邀请我登上高楼,
"杖策拥羊裘":他拄着手杖,身披羊裘。
# 杖策拥羊裘:《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隐士严光“披羊裘钓泽中”。杖策:拄着拐杖。
"山吐月千仞":千仞高的山峦间,月亮缓缓升起,
"残夜水明楼":残夜中月光洒在水面,把楼阁映照得通明。
# 残夜水明楼:出自杜甫《月》诗。“水明楼”,言明月照水,水光反射于楼台。“明”用作动词。
"黄粱梦":十年的岁月,仿佛一枕黄粱梦,
"未觉枕":还未察觉,
"几经秋":岁月已匆匆而过。
"与君邂逅":今天你我重逢,
"相逐飞步碧山头":在碧山头相互追逐,健步如飞。
"举酒一觞今古":畅饮美酒,评谈千古,
# 觞:古代盛酒器,作为动词时有敬酒,饮酒的意思。
"叹息英雄骨冷":感叹英雄豪杰都已逝去,
"清泪不能收":不由得泪雨难收。
"鹦鹉更谁赋":如今还有谁能像祢衡那样作《鹦鹉赋》呢,
# 鹦鹉: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终为黄祖杀害。他曾在汉阳的鹦鹉洲写了《鹦鹉赋》,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
"遗恨满芳州":只留下满心的遗憾,弥漫在这芳草萋萋的鹦鹉洲。
宋代词人
王以宁(1090?~1140?),宋代词人。字周士,号正信居士,湘潭(今属湖南)人。钦宗靖康初,乞师解太原围,后累官京西制置使。不久落职,累贬永州列驾、潮州安置。绍兴十年,复朝奉郎、知全州。王以宁为人英豪狂宕,所为诗词,一如其人,词法精壮,无浮艳虚薄之习。南渡战乱后的词作,大多表现英雄情怀,以气势见长,以豪情取胜。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满庭芳·重午登霞楼》。著有《王周士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酬赠之词。词中记述了作者与阔别十年的汉阳使君重逢于大别山的情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并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2. 写作手法
拟人:“大别我知友”,将大别山比拟为挚友,赋予其人格化色彩,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大别山的亲切情感,也暗示了与汉阳使君在此地深厚的情谊,使情感表达更富感染力。承上启下:“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既承接上片对十年前与友人同游大别山美好回忆,又引出下片久别重逢后的感慨,自然地过渡到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以及重游时的复杂心绪。比喻:“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借祢衡作《鹦鹉赋》的典故,祢衡才华横溢却遭忌被害,作者借此喻自身壮志难酬,将胸中郁积的悲愤与对现实的无奈,寄托于这一历史典故,含蓄深沉地表达出怀才不遇的遗恨。
3. 分段赏析
上片:“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起笔饱含深情,既将大别山比作知心好友,表达对汉阳使君的亲切之感,又以“突兀起西州”巧妙暗喻友人高居西方州军长官之位,暗含赞美之意。此处“突兀”一词,既写出大别山拔地而起的雄伟山势,又暗合友人出类拔萃的地位,一语双关,用词精炼。“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依旧”强调十年间大别山景色未改,“秀色照清眸”则将山之秀美与人重逢的喜悦相融合,既写山景清丽,又写人在重逢时目光明亮、豪情逸兴,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烘托出二人深厚的情谊。“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几句,通过“鲒碕狂客”的称呼,直接点明汉阳使君豪逸狂放的性格特点;“杖策拥羊裘”的外貌描写,生动勾勒出友人拄杖披裘的隐士装束,进一步凸显其旷达洒脱的气质。在南宋时期,文人常以这种装束表达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而“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堪称妙笔,“吐”字赋予群山以生命,将月亮从千仞高山间缓缓升起的动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极具画面感。“残夜水明楼”化用杜甫诗句,再现了十年前雪霁后,二人同登大别山时,月夜下山水相映、清秀明澈的绝美夜景。此处化用经典,却毫无生硬之感,反而巧妙融入自己的回忆与情感,饱含对往昔美好同游时光的深切眷恋。同时,“千仞”一词夸张地描绘出山之高峻,与“残夜”的静谧、“水明楼”的灵动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下片:“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将十年间国家的盛衰兴废、个人的宦海沉浮比作一场未醒的黄粱梦,抒发了对时光飞逝、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在南宋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着壮志难酬的无奈,作者的这种感慨,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喟叹,更是时代的缩影。这几句在结构上巧妙衔接上下片,同时呼应上片对十年前与友人同游的回忆,使整首词的时间脉络清晰而富有层次。“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从感慨转入当下,“邂逅”强调重逢的机缘,“飞步”一词生动展现出二人重逢后重游故地时的兴奋与豪情,与上片“邀我登楼雪霁”遥相呼应,体现出两人始终未减的逸兴。这种对往昔与当下的呼应,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连贯和饱满。“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描绘出二人在山头举杯畅饮、纵论古今的场景。面对历史上众多英雄的壮志未酬,联想到自己的境遇,因壮志难酬、英雄迟暮而悲愤不已,清泪纵横,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与愤懑。这里“一觞今古”四字,将时间与空间高度浓缩,在饮酒间跨越古今,展现出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思考。“英雄骨冷”则形象地描绘出英雄逝去后的悲凉,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心中的感慨。“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洲”,作者由汉阳鹦鹉洲联想到祢衡作《鹦鹉赋》的典故,祢衡才华横溢却遭忌被害,作者借此自比,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与壮志难伸的遗恨。祢衡的故事在古代文人中广为流传,常被用来抒发不得志的情感,王以宁在此运用这一典故,既贴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又深化了词作的主题,为全词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与悲剧色彩,余韵悠长。同时,“遗恨满芳洲”中的“满”字,强调了遗恨之深、之广,将作者内心的情感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该词围绕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展开,以两次游历大别山为线索。上片写首次登山时,作者兴致高昂,尚未被现实压抑的苦闷侵扰;下片描绘再次“飞步碧山头”,历经世事变迁,心中满是慨叹。全词豪迈粗犷间流露出真挚情感,生动展现出大别山雄浑辽阔、莽莽苍苍的景致,情感表达浓郁。词中运用形象的比拟手法,构建出宏大壮阔的意境,既凸显大别山的磅礴气势,也刻画了山间清丽动人的月色。
# 词篇所展现的,是跃动豪迈的情感体验,是壮阔宏大的突兀山峰,是千仞丛山中的月色和令人深思的“残夜水明楼”,是芳草萎萋的鹦鹉洲的怀古幽怨。词人在动荡强烈的思想情绪中,运用动静相济的艺术手段,将大自然的环境与作者感情的波澜和谐地统一起来,“相逐飞步碧山头”,即是写朋友邂近相逢的万千感慨,极其激动,在翠碧的山峰上飞步相逐,情绪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地步。动静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不详海南大学教授唐玲玲《宋词鉴赏》
上一篇:宋·苏轼《虎丘寺》
下一篇:宋·杨万里《不睡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