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guī
liáng
·
·
chūn
chóu

朝代:宋作者:石延年浏览量:3
fāng
cǎo
nián
nián
hèn
yōu
xiǎng
qián
shì
yōu
yōu
shāng
chūn
shāng
bié
shí
xiū
suàn
cóng
wèi
fēng
liú
chūn
shān
zǒng
shēn
yún
cuì
dài
qiān
dié
zài
méi
tóu
zhī
gōng
duō
chóu
gèng
xié
píng
wēi
lóu

译文

一年又一年,春草总是惹起离恨。回想前事总是心中忧愁。伤春伤别的情怀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从古到今的人们、都是为了男女情事。春山好似有意,将层层翠色匀作黛眉,千叠万重,凝在美人眉头。不知道能献上多少忧愁。已是夕阳西下、倚着高楼极目远望。

逐句剖析

"芳草年年惹恨幽":一年又一年,春草总是惹起离恨。

"想前事悠悠":回想前事总是心中忧愁。

# 悠悠:思念貌;忧思貌。

"伤春伤别几时休":伤春伤别的情怀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

"算从古、":从古到今的人们、

"为风流":都是为了男女情事。

"春山总把":春山好似有意,

"深匀翠黛":将层层翠色匀作黛眉,

# 翠黛: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千叠在眉头":千叠万重,凝在美人眉头。

"不知供得几多愁":不知道能献上多少忧愁。

"更斜日、":已是夕阳西下、

"凭危楼":倚着高楼极目远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归梁·春愁》是北宋石延年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以“春愁”为题,通过芳草、春山等意象,描绘出女主人公伤春伤别的愁绪。上片由芳草引发对往事的追忆,直抒胸臆点明愁绪源于男女情事;下片将春山人格化,以山喻眉,将春愁与女子形象相融合,结尾“斜日、凭危楼”的场景,更增添了愁思的意境。全词运用借景抒情、拟人化等手法,意境凄迷、情思悠长。上片层层递进,下片虚实结合,山人合写。整首词蕴藉深情,较为细腻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执着纯真的情感,文简意永,在含蓄委婉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石延年(994~1041),北宋文学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宋真宗时,授三班奉职,历任右班殿直、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即位后,出知济州金乡县,累迁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石延年为文劲健,于诗最工。其诗风豪放奇峭,长于叙事,为欧阳修等推崇。其诗《寄尹师鲁》,被誉为“词意深美”。其文受柳开影响,宗法韩柳,积极参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作品有《寄尹师鲁》《金乡张氏园亭》《南朝》等。著有《石曼卿歌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词。通过芳草、春山、斜日等意象,描绘了女主人公因伤春伤别而生的悠悠愁绪,表达了其执着纯真的相思之情与对情愁无尽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结句“斜阳危楼人独倚”化用古乐府意境,以剪影式画面收束愁情,暮色苍茫中女子凭栏远眺的孤独身影,替代直白抒情,让相思、怅惘等情愫尽在“无声”场景中蔓延,具“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叠字:“年年”“悠悠”重复使用,“年年”强调春愁随时间循环累积,“悠悠”突出对前事追忆的绵长深远,以声韵的复沓强化情感的持续性与厚重感,让抽象愁绪在叠词中具化可感。直抒胸臆:“伤春伤别几时休”一句直接喷发内心愁绪,以问句形式宣泄对伤春伤别无尽无休的痛苦与无奈,打破上片含蓄基调,将女主人公的情感直白袒露,形成情感表达的强烈冲击。化用:结尾“斜阳危楼人独倚”化用乐府《西洲曲》“望郎上青楼”意境,将原诗中登楼盼归的深情融入自身场景,以“斜阳”“危楼”等意象重构画面,既保留古典情韵,又赋予新词孤寂怅惘的独特愁绪,含蓄传情而余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上片借景兴情,叠词传意。起首“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以春草萌生抽发对往昔的追忆。“年年”一词含三重时空维度:往昔相恋的甜蜜、别后岁岁盼归的落空、未来无尽的期待与惶惑,往复循环中见出情愁的绵长煎熬;“悠悠”则状前事遥远,如缕如烟的怀思随芳草滋生,既显思念之深,亦见女主人公对旧情的执着。芳草岁岁新绿,愁绪年年累积,“伤春伤别几时休”直抒胸臆,以问句宣泄对情愁无尽的无奈,“算从古、为风流”则点明愁绪根源于男女情事,将个人情思纳入普遍人性范畴,使“春愁”具共情底色。下片融情于景,拟人传愁。过片“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在眉头”以“春山”喻眉,赋予自然山色拟人化动作,仿佛青山有意将青翠“深匀”于女子眉端,化作“千叠”愁峰,既写眉若春山之美,更见愁绪如重峦叠嶂之深。“不知供得几多愁”承山与眉,化用王安石、辛弃疾“山供愁”诗意,将外物触发的愁思与眉端凝愁勾连,以量化疑问强化愁绪的具象可感。“更斜日、凭危楼”转至黄昏登楼场景,夕阳西下的苍茫暮色中,女子凭栏远眺的剪影与“千叠眉头”相呼应,一日之愁已难丈量,暗衬“芳草惹恨”的无时无休,时空交织中愁情更显沉郁。结尾以景结情,余韵邈然。结句化用《西洲曲》“望郎上青楼”意境,以“斜阳危楼人独倚”的静默画面收束全篇。此剪影既含“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怅惘,亦有“独倚危楼风细细”的孤绝,词人不着一“愁”字,却将相思、失望、孤独等情愫尽融于暮色苍茫的场景中,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艺术,让读者于画面之外品味情愁的深广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道璨《偈颂十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定风波·准拟阶前摘荔枝》

猜你喜欢